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日访问量:1415马树超范唯郭扬*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以及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在呼唤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统建设,支持探索形成其有效结构的改革试点。建议实施若干国家级专项建设计划,重点探索“专业学士”学位制度建设等,统筹协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政策工作。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政策进入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正在从以规模发展为重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人们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视,实际上反映了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型质量观,既是对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关注与要求,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诉求。在传统的教育学领域,人们通常习惯用学制体系来表达职业教育体系。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则明确采用了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系统协调性等一组指标,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这个体系具有三个重要特性: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外部适应性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这个体系必须是开放的,需要统筹,需要合作,需要通过教学标准与用人标准的融合,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即内部适应性是根本目的,要求这个体系应该以育人为本,强调人的终身发展,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强调面向人人,坚持全日制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即内在系统的协调性是重要实现手段,要求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突破培养层次的局限,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界称之为“跨越——转型——提升”式的发展[①]。但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等诸多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是处于“兴奋式”发展阶段,或可称为相对缺乏科学而完善的顶层设计的发展阶段。例如,由于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这两个主体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不同需求的认识不足,政策设计上较多采用行政方式促进规模发展而相对忽视在政策上调节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报考职业学校,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一些地区中职学校招生人数被认为包含水分等,严重影响了规模发展的有效性。再比如,由于地方部门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认识不足,在投入安排上严重滞后于规模急剧扩张的要求,导致职业学校生均资源快速稀释,按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在2009年全国1.4万余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各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标准要求的仅有148所,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比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条件等不达标,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基础[②]。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后的支撑服务系统建设,让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这两个“半壁江山”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成为受益者;另一方面将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环境,让千百万家企业成为受益者。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给予有力的支撑。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基础上。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大力提升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动力和源泉。我们要尽快把经济增长从依靠增加人力资本数量转变到依靠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上来。”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一系列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题调查显示,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技能人才缺口近60万人,特别是满足产业升级和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缺口达10万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与满足北京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型需要和建设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和战略举措。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经济社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