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的特点: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由此人们提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3、基因库:例:如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例4:从某种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A.24%72%B.36%64%C.57%43%D.60%40%【解析】根据题意,按方法一计算:在100个个体中,AA占24个,Aa占72个,aa占4个,即在200个基因中,A的基因有2×24+72=120个,基因频率为120÷200=60%,a的基因频率为40%。(答案为D)按基因型频率计算:A=AA+1/2Aa=24%+1/2×72%=60%a=aa+1/2Aa=4%+1/2×72%=40%亲代基因型的频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如果符合遗传平衡,产生的雌雄配子:哈代——温伯格定律: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运用遗传平衡公式:例5:在某一个种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等位基因用A、a表示)占16%,那么该种群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概率分别为:A.0.36、0.48B.0.36、0.24C.0.16、0.48D.0.48、0.36【解析】第一步已知隐性性状者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16%,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4、A的基因频率为1-0.4=0.6。第二步将其看作在理想的状态下,运用遗传平衡公式进行计算:AA%=A%×A%=0.6×0.6=0.36;Aa%=2×A%×a%=2×0.6×0.4=0.48答案为A2.伴X遗传方面的基因频率计算这类题目的特殊点是:X染色体总数的正确计算,因为男性中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计算男性X染色体总数时不需要乘以2,这样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例7:(2003年2月南京调研卷)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4.4%B.5.1%C.6.8%D.10.2%【解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是:XbXb,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是:XBXb,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是:XbY。(男性无携带者)根据题意,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因此女性中Xb占:23×2+52=98;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因此男性中Xb占:65Xb基因总数:98+65=163这样,该校学生中的X染色体总数是:780×2+820=2380,这样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就是:163/2380=6.8%。答案选C(容易会误算成(780+820)×2=3200,结果得出5.1%这一错误结论,而选B)2.基因重组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新的基因型,产生新性状2、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现在我们用数学方法来讨论一下桦尺蠖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SS10%;Ss20%;ss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后的几年内,桦尺蠖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呢?(1)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浅色个体的出生率有影响吗?(三)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概念:人都是一个物种,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结婚,都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3、地理隔离: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地理隔离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在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作用下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进一步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地理隔离是形成物种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形成物种的质变阶段,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同物种间都存在着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现代进化论解释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在自然界,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的情形很常见,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资料: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