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儿童(értóng)少年与运动一、儿童(értóng)少年的生理特点体育教学(jiāoxué)与训练: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注意(zhùyì)的问题体育教学(jiāoxué)与训练中的注意问题二、儿童少年(shàonián)的身体素质2、身体素质发展(fāzhǎn)的阶段性(1)增长阶段(2)稳定阶段3、各项身体素质(shēntǐsùzhì)发展的敏感期身体素质(shēntǐsùzhì)增长速度特别快的年龄阶段或年龄点。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的发展特点与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2、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发展最早的素质,尤其是反应速度更为明显。3、耐力(nailì)素质:儿童少年耐力(nailì)素质较其他素质发展晚,尤其是有氧耐力(nailì)。4、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柔韧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灵敏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三、运动(yùndòng)注意事项一、女子的生理特点(一)女子生理阶段的划分幼年期:10~12岁之前,卵巢未发育;青春期:10岁~18岁;生殖器官和卵巢明显发育,月经初潮来临;性成熟期(生育期):18岁开始,持续约30年;生殖器官和卵巢发育已成熟,卵巢周期性排卵,并分泌性激素,出现稳定的月经周期,生殖机能旺盛;更年期:卵巢机能逐渐衰退到趋于消失的过渡时期;月经由不规律到完全停止。老年(绝经(juéjīnɡ))期:60岁以后,卵巢机能已完全退化,生理功能低落;(二)女子(nǚzǐ)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引起最大摄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女子的氧运输系统功能女子的肺通气量及肺活量等小于男子,无论是红细胞总数还是血红蛋白总量都比男子低。女子心脏的重量、体积等指标均较男子低2女子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女子在有氧氧化供能能力上较男子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如女子体内一些糖有氧代谢酶的活性较男子高,女运动员的糖有氧代谢能力比男子强。女子肌肉(jīròu)内的甘油三酯比男子的多,在低于80%VO2max的运动时,女子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比在男子好。但由于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着一系列差别,女子的有氧能力总体上还是不及男子。2.无氧能力女子的磷酸原和乳酸能容量低于男子;无氧代谢酶活性较男子的低;碱储备含量比男子低;因而女子无氧工作能力低于男子。3.肌肉力量12~14岁后,男女之间的力量出现(chūxiàn)了明显差异。女子的肌肉力量平均约为男子的2/3,且各种力量存在性别差异。/4.柔韧性与协调性女子的柔韧性优于男子;女子在精细动作协调和动作程序化的速度(sùdù)等方面优于男子,而男子在目标动作技巧方面优于女子二、月经周期、妊娠(rènshēn)与运动1、月经周期的划分(huàfēn):2.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在月经周期的前几天(即经期)、排卵日,以及(yǐjí)月经来潮前的几天内,女子的运动能力较差;但在排卵后的一周内,即在黄体期时运动能力较好。3.运动性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月经周期超过28±7天或经血量过多或过少并伴有不排卵的现象。运动性月经不调:由运动导致的月经不调。运动强度大或运动时间过长的运动,易导致运动性月经不调。但停止运动训练后,会得到纠正而恢复正常月经周期4.月经期与运动从理论上讲,适量的运动可使子宫受到按摩而利于经血的排出,可缓解痛经;但情绪紧张的运动可能会导致痛经。月经期的健身锻炼,应避免快速奔跑、跳跃、较大负重力量的练习以及以腹压增大的练习;同时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锻炼时间不宜过长,要掌握好运动量;在此期间,子宫有损伤,因而不宜游泳和冷水中下运动。(二)妊娠期与运动研究(yánjiū)认为,孕妇进行时间不长,强度为60%-70%最大吸氧量的体育活动是安全的,略低于此强度的运动是对孕妇有益的。三、女性特殊时期(shíqī)健身运动的特点与注意事项(二)妊娠期健身运动的特点(tèdiǎn)和注意事项一、衰老人体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的综合表现,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我国规定(guīdìng)60岁为老年的界限运动对于衰老的作用:1.运动的损伤作用;2.运动延缓衰老的作用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二)神经感觉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感受器退化,中枢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工作(gōngzuò)能力下降。表现为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对刺激反应迟钝,容易疲劳,恢复速度减慢等。主要原因是大量神经细胞萎缩和死亡;神经细胞内部结构也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脑细胞中“衰老色素”—脂褐素的堆积;脑血流量也减少。(三)平衡能力人的平衡能力随年龄逐步完善,20-50岁保持稳定,但是(dànshì)随年龄进一步增加,肌紧张反射减退,视力和前庭迷路的退行性变化使姿态调节减退,影响老年人的平衡能力。60岁以后,前庭系统的退行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