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践探究题得失分现象及原因调查研究报告——基于对2010年暑期初中期末考试思想品德试题的分析实践探究题通常称为中考的“爬坡题”。它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兼容性强,具有一定难度,其分值超过全卷的20%,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题型。该类型题,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思想性,考查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凸现德育功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明理践行,实现和谐发展。实践探究题的设问往往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或社会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同学们就试题给予的观点、材料、情景等,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实践探究题问题的设计有大有小,综合性强,答案要求多样和多元,学生做起来有一定难度,得分率往往不是太高。2011年7月期末考试后,我对执教的初一年级10个班的思想品德实践探究题进行了统计调查。共抽样300份。本卷中共有实践探究题计32分(100总分),其中得分在优秀(27分以上)占比为53.3℅,良好(24分以上)为70℅,合格(19分以上)为93℅。(27分以上人数160人,24分以上人数210人,19分以上人数280人)应该说总体结果还尽人意,但试题的难易度系数低,这样的成绩还是值得反思。我同时对初二年级10个班的思想品德实践探究题进行了统计调查。共抽样200份。本试卷中共有实践探究题计33分,其中得分在优秀(28分以上)占比为16.5℅,良好(25分以上)为80℅,合格(19分以上)为96.5℅。(27分以上人数33人,24分以上人数160人,19分以上人数193人)初三年级中考阅卷工作我没有参加,铜山县的教师批阅第38题,我校贺维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批阅,由于课题的需要我委托他进行了统计。学生的通过率只有94.5%,不是太理想。在暑假中我有幸聆听了徐州经济开发区王树华老师的中考试题分析,对本文有很大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下面结合初一期末考试和初三中考试卷谈谈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一、审题不清、思路错误,答非所问。初三中考题和初一21题的第一问是同一个题目。请写出你心目中的幸福公式。【典型错误】(1)把自己的幸福公式写成别人的,如某校教师:学生成才+不忘师恩=幸福;某在岗职工:高薪收入+医疗保险=幸福;等等。(2)学生价值观存在误区;如全国人民放假三天+学校对学生要求放松;无限QQ币+N辆永久A和s车;妻子美丽+儿子懂事=幸福等等。【剖析】这类学生存在审题不清,价值观错误的问题。幸福公式: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健康向上即可得分。然而有部分学生审题不到位,没有认真地看题目,想当然的做题。写下你的“幸福公式”提笔变成变成别人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所写的内容就是与正确价值观相违背的内容,自己价值观都存在非主流,都存在错误,显然这样的答案不能得分。二、思维不灵活,不能结合所给的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初三中考38题第3问你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理想?【典型错误】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每天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理想;让我们的腰包鼓起来,那不是幸福,要让每个家庭都能够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家人鼓起钱包,那又有什么用?【剖析】学生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把情景材料读懂,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此题很明确的问你怎样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理想?落脚点在怎样实现?是怎么办的具体回答。而此类答案落脚点在自己的幸福生活,理想是什么了。“是什么”和“怎样做”是不同的问题,思维不灵活导致学生答案出现南辕北辙。在试卷中学生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多向思维的能力,不能多角度地剖析材料。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适度训练和典型例题讲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确保答案的完整性。避免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思维。三、考虑问题不全面,答案抓不住重点,对知识的拓展能力差。初三中考38题第2问要求学生跟帖,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关键是要回答出为什么,设问很开放,但是开放的回路又很清晰,不是漫无边际的(国家应该怎么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很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典型错误】不赞同,因为政府富了会给人民增添更多负担交税等,让人民的生活状况也会降低。政府富了起来会对国家交税量增加,从而老百姓不会变得幸福,钱包也不会鼓起来。【剖析】跟帖只是一种呈现方式,其实真正考查的是学生结合材料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赞成和不赞成都可以,关键在理由。赞成,就要说明政府让经济飞起来、钱包鼓起来与幸福的关系——经济飞、钱包鼓使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主要矛盾问题)不赞成,(此种答案较多)就要说明政府除了让经济飞起来、钱包鼓起来还要做好哪些事情(国策与战略的问题,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