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病提纲证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3、桂枝汤证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桂枝汤证出现“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是属药汗。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4、“荣弱卫强”的含义是什么?“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影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7、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8、如何理解小青龙汤证中的“不渴”、“或渴”和“服汤已渴”?小青龙汤证为表寒里饮证,因水饮内停,故不多渴。但饮停不化,津不上承,也可出现渴。服药后由不渴转为渴,是寒饮得以温化,温解之余,津液一时不足所致。此时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则愈。此处的渴与不渴反映了《伤寒论》的变法思维。9、简述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有何异同。大青龙汤证与桂二越一汤证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但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泻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较强;儿桂二越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10、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变化多端,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因此《伤寒论》原文第十六条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11、简述热扰胸膈证的病机及证治。(本方主治哪些证候,怎样理解其虚烦?)热扰胸膈证为发汗吐下后,有形实邪或大热已去,余热未尽,留扰胸膈而成。其证候表现为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身热,舌红,苔淡黄等。治当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方中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豆豉轻扬清淡,透表宣热。为治疗虚烦懊恼之良方。12、简述麻杏甘石汤的证治。麻杏甘石汤证以喘、发热、汗出、渴、太黄、脉数为证候特点,病机是邪热壅肺,肺失宣肃。治宜清宣肺热。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清泻肺热,两者寒热相制为用,宣肺平喘而不温燥,清泻肺热而不凉滞。杏仁宣肺降气,协同麻黄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其奏清热宣肺平喘之效。13、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心阳不足,心失所养;其辨证要点是心下悸,欲得按。14、真武汤证的证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真武汤证症候是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瓣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有时可见发热。其病机是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方药组成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15、小建中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小建中汤证的症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