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控制,包括总承包、分包单位,综合的和专业的施工质量控制,二是指冠以的施工阶段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即除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控制外,还包括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所实施的监督管理和控制职能。因此,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应全面理解施工质量控制的内涵,掌握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目标、依据与基本环节,以及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施工生产要素、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一、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目标工程施工是实现工程设计意图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是最终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施工价值的重要阶段。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从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和交工后服务的系统过程,分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和回访服务四个阶段。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总目标,是实现由建设工程项目决策、设计文件和施工文件锁决定的预期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货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地位和任务、目标不同,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都是致力于实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总目标。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目标可具体表述如下:(一)建设单位的控制目标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通过对施工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及其成果达到项目决策所确定的质量标准。(二)设计单位的控制目标设计单位在施工阶段,通过对关键部位和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签证、设计变更控制及纠正施工中所发现的设计问题,采纳变更设计的合理化建议等,保证竣工项目的各项施工成果与设计文件(包括变更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相一致。(三)施工单位的控制目标施工单位包括施工总承包和分包单位,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者,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认为范围和质量要求,通过全过程、全面的施工质量自控,保证最终交付满足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规定质量标准(含建设工程质量创优要求)的建设工程产品。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分包单位应当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其分包工程的质量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承担连带责任。(四)供货单位的控制目标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等供应厂商,应按照采购供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提供货物及其合格证明,包括检验试验单据、产品规格和使用说明书,以及吉他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并对其产品质量负责。(五)监理单位的控制目标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在施工阶段,通过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文件、报告报表,采取现场旁站、巡视、平行检测等形式进行施工过程质量监理;并应用施工指令和结算支付控制等手段,监控施工承包单位的质量活动行为,协调施工关系,正确履行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责任,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施工合同和设计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我国建筑法规定,建设工程监理人员认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施工质量的自控和监控是相辅相成的系统过程。自控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能力是关键,是施工质量的决定因素;各监控主体所进行的施工质量监控是对自控行为的推动和约束。因此,自控主体必须正确处理自控和监控的关系,在致力于施工质量自控的同时,还必须接受来自业主、监理等方面对其质量行为和结果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包括质量检查、评价和验收。自控主体不能因为监控主体的存在和监控职能的实施而减轻或免除其质量责任。二、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一)共同性依据指适用于施工阶段且与质量管理有关的、通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合同、设计文件、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记录、设计修改和技术变更、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于质量管理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如建筑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二)专门技术法规依据指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质量控制对象制定的专门技术法规文件。包括规范、规程、标准、规定等。如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有关建筑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的质量方面的专门技术法规性文件,有关材料验收、包装和标志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定,施工工艺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法规性文件,有关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质量规定和鉴定意见等。三、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施工质量控制应贯彻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运用动态控制原理、进行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一)事前质量控制即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事前主动质量控制,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明确质量目标,制定施工方案,设置质量管理点,落实质量责任,分析可能导致质量目标偏离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