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金开淘宝店1号店争战图书市场1.“我们的消费者评论不可全信。”2011年,科技行业企业家凯斯勒(FilipKesler)和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系教授品奇(TrevorPinch)对亚马逊(AMZN)上面的评论进行了研究,发现超过80%都是积极的。研究还发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站上最多产的评论者当中有85%都是免费从出版商、代理机构、作者和制造商那里免费得到这些商品的。亚马逊自己也披露,他们的AmazonVine计划成员,即网站所谓的“最可信的”评论者,确实是从参与计划的卖方免费获得商品的。当然,这也不是说评论者们就只会唱赞歌。比如最近关于一部畅销色情小说的评论当中,就有人指出,里面的某个人物“哎呀”说了八十一次,“哦,我的……”说了七十二次。不过,整体而言,专家们说,如果读者希望看到不偏不倚的评论,最好还是去别的地方。亚马逊的发言人则辩解说,评论者一针见血的时候其实常常也有。2.“KindleFire?或许iPad会更适合你。”售价199美元的KindleFire是去年推出的。一些专家们指出,购买了亚马逊平板产品的消费者,最终往往会购买苹果(APPL)的iPad,或者其他功能齐全的产品。TechBargains.com总裁特朗(YungTrang)将KindleFire形象地称作是平板电脑的“简易房”。事实上,ChangeWaveResearch近期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只有54%的KindleFire拥有者表示对自己的购买决定感到满意,而iPad那里,这个比例是74%。调查还发现,亚马逊平板的购买者最青睐的,其实就是其价格。Fire的许多支持者们会强调,其实除开价格之外,它相对于iPad还是有一些其他的优势的,比如体积较小,能够播放Flash视频等。可是,其批评者却强调,这些优点无论如何都弥补不了那些短处。首先,较小的屏幕尺寸意味着很多的杂志网站和应用程序会不适合Kindle。还有用户在亚马逊的论坛抱怨Fire的Wi-Fi接收能力很不稳定。亚马逊的发言人则解释说,Fire的平均评价是是四星,而且软件的升级已经解决了Wi-Fi连接的问题。3.“你会在电子书上花很多钱。”虽然Kindle价格低廉,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研究却显示,这些电子阅读器还是可以掏空消费者的钱包。ChangeWave的一次市场研究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Kindle用户表示,他们计划在未来九十天内增加在亚马逊的开销,而不拥有这一设备的人当中,这一比例只有19%。正如他们所指出的,没有Kindle的人在亚马逊月均消费87美元,有普通Kindle的人136美元,有KindleFire的人超过150美元。Cordex-Group的调查则发现,Kindle的拥有者4月当中所购买的书籍有近半数是来自亚马逊的KindleStore。“奇特的是,iPad用户对Kindle店面的钟意程度居然也超过苹果的iTunes店面。”Cordex-Group总裁希尔蒂克史密斯(PeterHildick-Smith)指出,虽然Kindle售价只有79美元,KindleFire售价只有199美元,都相对低廉,但是亚马逊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通过电子书籍销售把钱赚回来。之所以许多人会首选KindleStore店面,正如希尔蒂克史密斯所说,正是因为亚马逊是最早拥抱这一新技术的公司之一,在他们那里,人们有巨大的选择空间。在积极的层面,亚马逊的努力推动使得电子书籍日益普及,也因为降低了书的价格门槛,让更多人进入了阅读的世界。PewInternetandAmericanLifeProject调查发现,过去一年当中,电子书籍阅读者平均读书二十四本,而纸质书籍阅读者平均十五本,五分之一的美国成人都表示,他们至少阅读过一本电子书籍。研究还显示,电子书籍阅读者往往更倾向于购买,而非从朋友那里借阅:电子书籍阅读者有61%会选择购买而非借阅,而纸质书籍阅读者中这一比例为48%。还有,三分之一阅读过电子内容的人表示,和没有接触过电子书籍之前相比,他们花在阅读上面的时间更多了。4.“免费送货助你超支。”免费送货的代价也可以是很昂贵的。只要人们在某一商品身上的花费超过25美元,亚马逊就会提供这种优惠服务。亚马逊金牌会员只要支付79美元的年费,大多数货物都可以两日内免费送达。可是,一些研究却发现,免费送货会导致消费者冲动购物可能性大增。全国零售协会的线上购物新闻网站Shop.org在2011年调查发现,大约3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送货是免费的,他们将在今年增加线上开支。团购网站PriceGrabber.com则发现,今年购买父亲节礼物的消费者有59%表示,免费送货会诱使他们购买原本不会考虑的礼物。5.“价目表上的价格有时候会误导你。”专家们警告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千万不要被高得吓人的定价和令人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