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课不能变成史料解读课近年来,史料教学已经充斥着中学历史课堂。上课伊始,教师往往就会呈现一则或多则史料,让学生阅读回答;课中,很多教师抛弃教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然后就是微言大义的解读;课尾,还是让学生阅读材料,巩固教学;课后作业,也多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此现象在教师看来,这就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如果不这样做,历史课堂就没有创新,被专家认为是传统课堂,如果专家不认可,领导就不高兴,久而久之,还会影响自己前程。以至于现在中学历史课堂已是无史料不成历史课的地步;无名家论史,已经不能解说历史的窘境。教学实效如何,我想每位教师只要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调查一下,就能知道了,这样的历史课效率高呼?回答肯定是不高的,但现在已成普遍现象,有些积重难返了。近来,我也为此曾特别留意这样的课堂,授课完了很多学生连本节教学课题都不知道,怎还奢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学生之所以不理解你的课堂,一定程度上与过多的史料用之课堂有关。具体原因,可能是:一是历史的时空已经离我们生活如此的遥远,教师对历史不讲不启不导,就让学生阅读历史,回答问题,教与学关系颠倒,师与生关系倒置,我们的历史教学还有何用!二教师不加选择,信手拈来一段史料,让学生阅读,不仅容易断章取义,而且还会肢解历史,游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主旨,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三是有的教师玩史料噱头,故弄玄虚,把简单问题或史论复杂化,不惜引进多则史料,让学生阅读、讨论、最后打出某专家言(还没有教材简练),以显示自己博学和教师之尊……素不知进入教材的史观与史论都是专家言的,且多是被多数专家认可的共性之言却被忽略了,教材上写的就不教授了,不写的才去教学,问题是学生还未能有效掌握教材内容。就现在中学历史教学现状而言,历史扫盲和常识性的普及工作还未完成呢,基本的历史思维与方法还未引导,就把研究生和博士们要做的任务让这些孩子做岂不是在有意刁难他们?四食多不化。多种史料充满课堂后,师生早已被史料迷住了眼睛,不仅把握不了教学的基本要求,理不清历史线索与逻辑,势必造成课堂围着史料转,史料被放大,规定的历史教学被缩小或被抛弃,教材边缘化,课后学生学习与巩找不到抓手和路径。史料多,内容多,理论多,作业多,问题多,弄的学生无所适从,学生找不到北……教师为什么喜欢用大量的史料上课,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对新课改思想的误读误解;二是有些公开课、展示课和研讨课的误导;三是应对各种考试之需要;四是好学好用且省力,实施拿来主义,实践容易;五是迎合专家,易于创新;六是切合历史学科特点和现代信息技术,史料廉价易得……个人认为:一是处理好史料与学生、历史和教学之关系。首先要坚持内化原则,把史料内化到讲史或叙事中;其次是满足学生原则,凡是学生看不懂,不理解的史料不用,是与历史无关的史料不用,最后与教学无关的史料不用;二是选择史料要立足基础和常识,选择的史料要经典,经得起解读,与教学内容和主旨相符;三是史料要用对地方。只有教材没有的,我们讲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对建构历史逻辑和思维有障碍的地方可才以引入些史料。如,我们可借助历史史料导引思维,或复原历史场景,或启发学生学史方法,史料的运用以利于学生认识、思考和体验历史为目标。四是要慎用史料。就是不要用增加历史教学额外负担:凡是已内化,通过自己叙述或概述出的历史,教学中不要重复呈现原始史料;用教材中解决的历史内容不要额外增加史料了,自己都不了解的史料,不要抛给学生。教学中对史料少些抽象和微言大义的穷理与说教,因为我们多是在做断章取义的事,犯孤证不立的错。五是史料要精要简,要用好用足。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主旨,围绕史料设计系列化教学环节;或者围绕教学难点与重点,选择史料,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