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机械工业亦称“机械制造工业”或称“机器制造工业”。是制造机械产品的工业部门。主要包括农业机械、矿山设备、冶金设备、动力设备、化工设备以及工作母机等制造工业。机器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它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等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机器制造工业的发达与否及机器装备的自给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的真正标志。机器制造业的门类多,现在已成为拥有几十个独立生产部门的最庞大的工业体系。由于机器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技术性强,所以实行生产专门化、标准化、自动化对于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广义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5257.htm"\t"_blank"机械工业:指凡用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314.htm"\t"_blank"金属切削机床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工业部门。狭义机械工业:指机器制造工业。通常多采用后者。机械工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它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也可说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加速发展机械工业。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已连续6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经济指标大幅上扬,机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71%,2005年机械工业总产值为2000年的2.9倍,利润为2000年的4.05倍。2007年机械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增长5.06倍,利润更是上升了7.5倍。2008年,机械工业增速有所回落,但增速仍位居工业各部门之首。可见,机械工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行业发展已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目前又恰遇国际金融危机,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对机械工业进行规划,是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一、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机械工业是工业化的先导和基础产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工业的增长速度更快一些,并带动了GDP与整个制造业的增长。1955~1974年发达国家机械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5.6%,高于所有工业部门年平均5%的增长率。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机电工业尤其是电子工业的增长速度一般是GDP增速的2倍以上甚至更高。(二)机械工业长期保持在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一般说来,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而且在人均GDP为265美元和1075美元之间增长最为迅速,当人均GDP增大到一定数额(比如3000美元)后,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增长日益缓慢。在制造业内部,占比例最大的是机械工业。这说明装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断上升的,而且保持相当长的时期。1970年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机械工业的产出分别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2%、10.2%和11.7%。1949~1998年,中国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17.6%上升到42.1%,按机电工业增加值为工业增加值的1/4计算,到1998年机电工业大约贡献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其中仅机械工业就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2%。(三)机械工业是国际贸易的主力军机械工业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其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是不断上升的。从世界贸易看,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样,机械产品的出口在制成品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不断上升。到1994年,全世界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76.7%,发达国家甚至到达80%~90%以上。机械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也相应有所提高。(四)机械工业的高度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机械工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靠高技术装备来实现。从工业化国家的情况看,尽管各国的产业结构互有差异,但无不拥有强大的机械工业,并十分注重机械工业的优先发展。即使在工业化阶段完成以后,也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发达国家放松机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是更加强调机械工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以确保机械工业的领先地位。没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工业,就不可能有世界水平的制造业,也难以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同时,机械工业由于具有较强的后向连锁能力,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机电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的机电技术产品通过其强大的渗透性,可以大大提高其他产业发展的效率。机械工业的发展不仅仅影响本行业与制造业,而且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近年来,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423.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5%。然而,随着国家紧压投资、促进消费、紧缩外贸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