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10中国传统文化整理一、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雨说》郑愁予【九年级上册P8】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九年级下册P180】3.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想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4】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八年级下册P164】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八年级下册P164】7.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八年级下册P164】8.而立之年:30岁。立,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9.不惑之年:40岁。惑,迷惑,疑惑。10.知命之年:50岁。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11.耳顺之年: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12.从心之年:7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七年级上册P53】13.中岁:中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王维【八年级下册P221】14.黄发:用来指老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二、古代诗歌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上p190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七下p23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八下183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八下p222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八下224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P197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P202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1242、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七下p2373、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P39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祯《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八下p218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八上p181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愁别绪。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八上p2227、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8、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九上p2219、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七上p19010、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