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下面小编为您带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篇1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倡不分长幼,不论贵贱,不认种族,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以他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为基础的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不规定年龄,他认为学无止境,年长者也可以学,教育可以是一种终身教育。主张不分贫富差别,不论地位高低,不论个人身世,不区别民族、种族,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倡教育平等。孔子教育思想从其培养目标出发,以仁人君子的德才标准为依据,确定了"礼、乐、射、御、书、数"共六门课程,简称"六艺".六门课程各有明确的内容,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礼":学习人伦纲常、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乐":学习音乐、舞蹈、诗歌,培养高尚情操和情感表现能力。"礼"、"乐"两门课程完成对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任务,实现课程体系的德育目标。"射":学习骑马射箭的本领,训练强健的.体魄,培养实战能力。"御":学习战车驾驭和御敌本领,训练军事技能和生存能力。"射"、"御"两门课程完成对学生的体能、体魄和军事技能的培养任务,实现课程体系的体育目标。"书":学习识字、写字、自然常识和写作。"数":学习数学、天文、地理和阴阳历法。"书"、"数"两门课程完成对学生的文化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实现课程体系的智育目标。"六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分别完成道德的修养,知识的传承,体能的训练三大任务,是一套完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孔子十分重视教会学生做人,他对学生做人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的教育思想篇2一、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在注重学生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其潜能。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对学生的智能、志趣和个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先进》)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本要求外,他并不要求学生改变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辟如就“政”这一问题,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针对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说如果“必不得已而去”,则依序“去兵”“去食”,强调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观点。孔子意在鼓励子贡首先要牢固树立老百姓的信心。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孔子回答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这是针对仲弓的气量小而对他提出的要求。以上几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在回答他们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均针对各人的个性弱点指出不同的努力方向,语言既带有勉励和要求,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孔子实施因材施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闻斯行诸”的'回答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可见孔子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从补救其不足方面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对我们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很有意义。在很长一段时期,“齐步走”的教育模式是我们的主要教育模式,并且现在还依然存在一些学校中。僵化的教育手段、陈旧的教育思想,以升学为教育目标,夸大学习成绩,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个人特长的发展。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育评估片面性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今天,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宜”,依据学生个体特点,实施适应个性差异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同一个学生,不同的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这实质上就是对孔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