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5页共NUMPAGES5页可口可乐“含氯门”1.对可口可乐“含氯门”处理方案的总体评价: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理应遵守法律规范、谨守市场规则、尊重广大消费者,不能依靠平时的成绩而骄傲自大。从员工微博爆料,到公司高调辟谣,再到质监局介入认定属实,在“含氯门”中,可口可乐公司终于宣布,更换回收已售出的该批次产品并销毁。然而,客服人员“只能更换不能退货”的表态仍让舆论质疑:此举与之前的简单致歉、“无害”辩词一样,仅是危机公关而已。“含氯门”曝光18天后才公开道歉,这是不符合正常的危机管理,是错误的,不得不让人对可口可乐产生质疑。事件的起因来自于4月17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报道,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员工向记者爆料,称公司在管道改造中,将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误混入饮料中,涉及12万箱价值500万元。此报道出来当天,可口可乐予以否认,声称产品一向安全、高品质。可口可乐山西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特别强调,这是员工出于私心断章取义。然而,4月28日晚,质监局通过调查认定媒体报道情况属实。此外,山西省质监局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以维修电脑为由删除了2月4日-8日期间部分相关生产记录和全部的电子工作邮件,关键证人也以带薪休假为由缺席调查。山西省质监局局长常高才公开对可口可乐公司遮遮掩掩的做法表达不满,“方法不对头、配合不积极。”次日,可口可乐对此发声明,一改此前回避、否认的态度,首次承认:我厂确认于2月3日在实施节水项目相关管道改造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含微量余氯的生产辅助用水进入到饮料生产用水中,与之前的态度相差之大让人质疑。但该公司同时却强调,公司对涉入含氯门事件的产品多次检测和专家组论证都表明,“产品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对于已流通市场的产品“是否召回”、“是否赔偿”的问题,可口可乐给记者的回复中再次完全回避,只是再次强调产品是安全的,未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导致之后事态扩大,发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人们对可口可乐失去信心。4月30日,可口可乐在其官网微博上发致歉声明,“山西装瓶厂已经立即采取了整改措施,以杜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这句话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可口可乐竟然出现这样明显的错误,其公共部门的能力实在让人怀疑。对于上述只字不提召回字样的微博声明,可口可乐明显“诚意不足”。在一片质疑声中,可口可乐5月2日才做出了“换回”产品的决定,但仍坚称不是召回,并且不可退货。可口可乐对此发表的声明措辞非常糟糕,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这样简单生硬的解释,是缺乏公关技巧的表现,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这样明显不利于消费者的决定很容易让人对可口可乐感到失望,丧失一大部分的消费者,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一片质疑声中,鲁大卫5月4日出现在媒体沟通会现场,就“含氯水”事件向公众致歉。此时,距离事件曝光已18天。回顾此次事件中可口可乐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在目前大背景下,公众对大品牌有一定信任度,而可口可乐在此次危机处理上给消费者感觉到的是态度的倨傲,发现问题更不敢面对、更不坦然。这让媒体和公众在心理上有一个极大的落差。在危机公关的处理方面,可口可乐一直是行业中的典范。在以往,可口可乐面对危机时反应速度之快令很多同行企业望尘莫及。这次“含氯水”事件,可口可乐表现得与以往不同,其前后两次矛盾的说法及一面道歉一面坚称产品安全的态度,引发了公众极大的反感。去年下半年以来,可口可乐中国区开始较大的人事调整。分析人士认为此为危机前兆。可口可乐高层认为无关联。这种相对密集的人事变动,稳健的公司出现人员上的变化,也是很多危机爆发的征兆,在交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洞。鲁大卫将此次事件归结为没有坚持公司价值观,他说,“价值观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我们没有完全做到可口可乐公司126年来所贯彻坚持的这些经营原则。”一系列产品安全问题的背后,监管者固然难逃失察之责,也可能存在相关标准糊滞后的问题,但从当事者的角度看,为何事后的处置、公告总是姗姗来迟?为何道歉、召回的态度常常缺乏真诚?为何对于质监部门的调查遮遮掩掩,“方法不对头、配合不积极?”对于百年企业,恐怕不是一句“橘生淮北”就能敷衍了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显然无法推卸。经营者决策的失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公关处理的不当,职业道德的危机,管理者素质的危机,这些企业危机内因是导致“含氯门”失败的原因,并且可口可乐的决策也违反了5S原则中的承担责任、真诚沟通、速度第一、权威证实原则,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凡企业者,作为市场经济之主体,在商言商亦无过错。但若一门心思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背弃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甚至会走到消费者、员工与环境、社会的对立面,最终也将贻误企业自身的发展。毕竟,“企业唯一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