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材料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材料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材料制作人:丁思宁、武庆鹏[2011年1月1日星期六]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1.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西周社会政治制度的主体——君主专制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分封制;西周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即财产、王位由长子继承,缘于宗法血缘关系;土地制度——井田制。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为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春秋战国动乱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客观条件。知识分子的崛起,成为专门从事知识传播与研究的人群,这为百家争鸣从人才上创造了条件。各国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学术方面:夏商周学在官府向春秋学在民间转化,兴办私学。学术思想:由神到人的转变,认识对象的扩大也为百家争鸣开创了道路。3.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见课本P35-37,本题以小题形式出现。4.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一、天命不常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见课本P37-42)5.儒家学说的一般特点:儒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重视传统,注重继承。儒家的基本范畴是仁和礼。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以创始人孔子为师。6.孔子认为“仁”的含义: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作“人”对待,是“仁”最基本的含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仁者爱人”,以爱心来对待家人、朋友。“重民”。“修身”,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7.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认为义和利是一对矛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视为不统一的两个极端,应该取义舍利,重义轻利。8.孔子主张德治的治国之道:礼治与正名齐之以礼,宽猛相济举贤任能,御下以宽实行平均主义政策愚民政策克己复礼,率先垂范厚施薄敛,养民也惠(详见笔记)9.孟子的政治思想:(1)性善论(2)“仁政”的治国主张(3)做人成圣与政治等级(4)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理论(5)重民思想(6)王道、霸道(详见笔记)评价:孟子的政治思想是现实性与政治浪漫主义的统一。他的“仁政”主张和“民贵”说在历史上对于建立“善政”、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减轻人民的痛苦、稳定社会秩序,都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其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消极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他一方面主张“贵民”、“重民”,另一方面又相信君权神授,把百姓的幸福寄托在天命鬼神;有平治天下的豪迈气概,但又力主“法先王”;既同情民众,又不敢得罪统治者。10.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的架构中展开自身的思想体系。道家研究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意在引导人们的行动要符合道,符合自然。以幽深微妙的言语,以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与其他各家相比,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体认更冷静、更清醒、也更为深刻。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朴归真这样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11.《老子》的“道”的基本含义: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万物的根源。即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老子的“道”既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又是其政治思想的最后归宿。指规律性,是支配自然中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指生活准则的“道”。12.评述“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为政若水,少私寡欲。总的原则为“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具体要求为薄税敛,尚节俭。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轻刑罚。慎征伐,主张以道佐人生,反对穷兵黩武,慎用兵。政治上:“不尚贤,使民不争。”经济上:“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精神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制造禁区,使人不敢为欲求利。评价:前三点,是劝统治者减少活动;后三点,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把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用行政、政治等办法加以消除。这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被统治的民众也要无知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老子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13.道家社会理想:老子:“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14.《老子》中的弱用之术,柔弱谦下的政治权术: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上,主张不与民争,如此才受拥戴。在用人上,主张居上谦下。不与人争名争利。在用兵上,主张“不怒”。不逞匹夫之勇,提出哀兵必胜。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