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减负工作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减负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学减负工作总结1为认真贯彻落实长安镇20xx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开展有效教学,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小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长安一小结合本校实际,采取了如下措施,确保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一、及时召开“三会”,落实精神,吹响减负的号角1.会前吹风,营造氛围,让教师做好“减负”心理准备。在镇教育工作会召开之前,校长就把镇校长会议关于“减负”的精神,在教师大会上向全体教师传达,并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落实“减负”工作;如何指导学生用好课余时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减负”氛围,提高教师对“减负”的认识,让教师对“减负”有了心理准备,为真正落实“减负”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和认识基础。2.会后及时执行,以行动落实“减负”工作。镇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的当天,学校迅速召“二会”:下午二点半召开学校行政会议和中层干部会议,传达镇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布置、落实镇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严格执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1小时;减轻五、六年级家庭作业量。”以及“小学毕业班会考前复习时间不超过2周”的规定。学校要求教师立即执行镇教育工作会议的规定,要求从当天开始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的作业量控制在一小时内完成。第一时间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下午三点钟,学校召开了家长委员会会议。向家长重点阐明了减负的意义和必要性,表明了学校坚决“减负”的态度,向家长公布了学校落实“减负”的初步方案,并就如何落实“减负”工作征求了家长的意见,与家长委员会人员就学校实施“减负”的措施达成共识。会上,学校还提家长委员会人员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协助学校“减负”工作,在家长中大力宣传“减负”,做好与家长进行沟通、解释工作,为学校扎实落实“减负”工作铺路搭桥。镇教育工作会议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晚上,学校迅速召开了一、二年级学生家长会,向全体家长通报了镇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传达了镇关于小学生实行“减负”工作的相关规,向家长征询意见,对家长担心的“减负”以后,学生的成绩是否下降,进行了解释,并对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余时间,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会后,学校还进行了《经典教育与书香家庭建设》的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去创建一个书香家庭,引导学生轻松阅读与快乐学习。并请了几位家长就如何进行亲子阅读做了经验介绍,为家长们合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指明了方向,起了示范作用。在3月17日晚上召开了三至六年级家长会,传达了镇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让家长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家长共同监督学校、老师的“减负”工作,支持、配合学校和老师,把家庭作业量控制在一小时内,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课余时间,不沉迷于游戏,把主要时间用在读课外书,看报上。二、着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为“减负“推波助澜在全面落实镇教育工作会议“减负”精神的同时,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呢?学校积极倡导全体教师以常态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大教改教研工作力度,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科研教研进行有机结合,改革课堂教学评课、听课的'评价方法,改听课为观课,评课为议课,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学生学习状况去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前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知识传授过程,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本学期,我校从教师听课、评课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学中去体现教师的教,去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校由科研室牵头,带领语、数、英三科的科组长,对当前沿用的.听、评课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理论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观课、议课的理念,在语、数、英三门主科中率先实施。首先对全体老师进行观课、议课理论培训,让教师更新观念,学会如何去进行课堂观察;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一整套课堂观察记录表,具体的观察项目有:教师课堂提问实录表、课堂教学主要片断记录、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情况记录表、课堂教学教师语言表达观察记录表、教学环节用时分配表、课堂时间分配表、课堂师生交流面的观察记录表、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课堂教学行为观察实录表等等。把听课老师分成两人一组一种表格,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课、观察、记录,既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语言素质、教学艺术,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实效性去观察,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甚至连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