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介绍作者:许庆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专长:管理工程科技管理、系统动力学和战略管理。第一部分全面创新理论的实践与理论背景1912年,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组合”,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创新管理发展五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个体创新(20世纪40-50年代)显著特征:单一、线性、内源式创新管理研究。二、第二阶段:组织推动创新(20世纪60-70年代)着重研究创新的组织内源问题,研究组织如何通过研发活动的有效管理推动创新的发展,实现创新的目标。实质上在于如何管理R&D部门和活动,以及组织自身在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等。三、第三阶段:组织外部创新(20世纪70年代)突出用户在组织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用户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外部创新源。四、第四阶段:组合创新、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20世纪80-90年代)将研究的视角从单个的创新系统构件转到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上。提出组合创新理论(许庆瑞,郭斌等)。五、第五阶段:全面创新管理(21世纪)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创新理论,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全流程创新、全球化创新以及事事创新的全面创新思想成为创新理论发展的新的方向。第二部分全面创新管理(TIM)的理论基础一、生态理论二、人本理论三、协同理论四、复杂自适应理论(CAS)五、开放式创新理论六、分布式创新理论七、模块化理论第三部分全面创新管理的系统框架一、全面创新管理的理论框架二、全面创新管理的主要特征三、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中三全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全面创新管理范式内涵:“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全面协同。二、全面创新管理的主要特征目的性广泛性整体性群众性三、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中三全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第四部分全要素创新一、全要素创新的内涵致力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全要素创新,其框架包括:思想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管理方面的创新)。二、主要创新关键六素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三、全要素间内在联系与互动(一)市场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拉动作用。(二)技术创新对市场创新的影响。(三)管理系统层要素创新对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间协同的作用。(四)管理系统层创新对运作层创新协同的重要性。(五)战略创新和思想创新对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协同的导向作用。(六)全要素多层次互动机制的提出。战略和思想创新第五部分全员创新全员创新表现为五个转化:二、企业全员创新的运行模式三、全要素创新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二)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三)基于创新激励的企业制度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四)增强反应速度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五)员工自主程度对全员创新的作用机理第六部分全时空创新二、全时创新的实施三、全价值链创新1、全价值链创新的内涵2、全价值链创新的特征特征一,利益相关者参与创新程度高特征二,价值链整合程度高3、全价值链创新的形式用户参与创新供应商参与创新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结成战略联盟四、全球化创新第七部分全面创新管理体系的基础架构和形成过程一、思想文化基础克服一切困难、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思想一个完整的企业战略目标体系具有包容的企业文化二、组织管理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抓好基础管理三、资源与网络基础人力资源技术设施创新资金外部网络四、基础架构的形成过程(一)全面创新管理的形成路径技术创新主导型(T型)管理创新主导型(A型)市场创新主导型(M型)全面创新主导型(TIM型)要素创新主导类型(二)全面创新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市场营销管理能力基础管理能力第八部分全面创新管理的协同机制一、全面协同机制的内涵各创新要素(如战略、组织、文化、制度、技术、市场等)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的框架下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匹配,以实现各自单独所无法实现的“2+2〉5”的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二、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与途径(一)战略领导方面采用适合外界变化和企业发展阶段间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二)制度方面恰当而合理的激励与薪酬制度跨职能联席会议制度。采用内部市场机制。(三)组织结构与流程方面促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灵活性。小型化的精干创新团队是创新的关键。地理位置上的相互接近有利于促进各部门间的协同。跨职能团队组织形式的采用有利于促进协同。(四)文化方面努力营造市场导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