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2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28页农村经济十大怪现状一、农村农业确实是大问题。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耕地荒芜或转作宅基地的情况没有好转。农村的河流和土壤污染严重,环保有很大空间。终于可以理解习主席为啥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粮食问题放在首位了。二、二三线城市房价有风险。二三线城市出现大量新建住宅,不少在2014-2015年上市,担心会出现销售困难局面,不知对地产商和银行有多大负面影响。小乡镇房价涨到3、4千甚至更高,县城更高,泡沫化严重。三、疯狂贷款,民间高利贷盛行,能从银行贷到款的人被认为是有本事的人,但违约不断。不停有人破产跑路,闲聊间不少这样的案例。四、建房子的人开始用房子还款,不少人手上有几套房子,都是被还债还来的。五、前两年在县城XX县区或乡镇上买了地的人如今翻身发达了。六、豪车多,投机者多,在当地人眼里,开豪车的人十有八九都没钱,因为欠债太多。七、家乡人民的收入普遍提高。年轻人低收入的能赚2000-3000元/月,更多人收入在3000-5000元/月之间,如果能有一技之能(如建筑等)收入能达到5000元/月以上。和一线城市白领的差距不大。八、汽车普及率提高很快。就我看到的,年轻人和父母在一个城市生活的基本都买了车。普通家庭买10万以内的国产车,有钱的家庭买20万以上的合资车撑门面。九、反腐执行的还比较严厉。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都抱怨没有过年福利了,公务车也不敢偷偷乱用了。十、农村信基督教的变多了。很多家的供桌上,圣母取代了观音和大肚佛的位臵。家乡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已颇为不易,但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老的发展方式亟需调整。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论从人的观念,还是人力资源方面,都缺乏基础,老的道路估计还要走很长时间。如果肯卖力气,农民日子可以自足,但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未来不容乐观,尤其是房地产停下来的时候。民心向往廉政,但实现良好的村庄治理道路漫长。反腐赢得民心,关键在于坚持,没有制度做依靠,权力的老虎随时会出来咬人。如下是全国网友的一些回家见闻,地域横跨了十多个省的县市农村,我们希望能从这些点来了解中国基层面的社会问题。一、回乡见闻——XX省乌兰察布内蒙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乌兰察布集宁区,没什么资源也没什么工业。常住人口35万,旧XX县区没什么太大变化,比较冷清。XX县区却正在大肆建设,面积差不多有旧XX县区的四倍。开车60km/h的速度走了二十分钟仍然能看见在盖房子。感觉都快和呼和浩特一般大了。都不知道这些房子最后卖给谁。房子价格不高,4000元/平米。当地教师收入平均5000元左右/月。其他事业单位的物价工资也差不多。小工收入两三百一天貌似。物价挺高,小饭馆一碗普通面条15元,炒菜一盘20以上吧。其他就没什么了,最感叹的就是房子盖的太多。二、回乡见闻——西部某省西部某省份的n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农村。从乡镇到村的路上,一路都有新建的楼房,同时残砖断垣也处处可见,经打听,原来是村民为了赔偿而抢修的建筑物,但被政府视为违建(政府已经打过招呼,不要建设,这些人都是为了套钱而建设,不是为了住)而拆除。人们之所以这么疯狂,是因为,周围一个村,因为为了把土地让渡给某石化公司建设石化项目而整体搬迁,在赔偿过程中,如果有人知道明天要来测量,今晚加班建设的楼房,都可以获得赔偿.这件事情给后来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这直接导致另一个村拆迁事项,目前也没有达成一丁点协议。县城周围到处是工地。都在盖房子,人们也都担心地产会崩盘,但又对之趋之若骛。三、回乡见闻——河南商丘XX县区县城房子盖的太多了,卖不动,有下跌的趋势。土地开始流转,承包了地的,基本全转向经济作物。有房地产开发商弄到的地,基本是荒着,随便种些东西,有钱赔,等着转成非农业用地,搞旅游休闲农业。我认为基本上没这个可能,村里的人也不会同意,盯着呢。基本没啥产业,还是外出打工为主。四、回乡见闻---山东某县城1、县城农村生活还是很艰苦,男人基本都是在外面打工,春节回来互相交流最多的是打工赚钱多少,谁谁开车回来了,谁谁在县城买房之类。春节放鞭炮比往年明显减少。饿不着,但生活条件差,消费着廉价商品。2、母系社会,基本上家里就靠女人,做饭,洗衣服,家务,带孩子(孙辈)。儿女啃老很多,不管父母有钱没钱,基本都啃。3、交通,路修的很宽,车不多。街道脏乱。出租车过年随便涨价。4、县城大超市进不去,都是本地超市垄断。5、酒精气息浓厚。澡堂,逛街,30岁以上男的,酒味,烟味浓烈的很多。五、回乡见闻——岭南某县岭XX县区级市,一百多万人,一直以来是鱼米之乡,去年全年财税收入16亿。从财政收入来看,总体来说是个穷地方,但人口和劳务输出得多,大家觉得生活得还不错。住。之前即便在市区内,大部分居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