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赵奇伟现代远程教育为广大农村打开了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各乡镇甚至许多行政村基本上都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室,但不少地方的远程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农村小学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让远程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初步尝试,我深深地认识到,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形象,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力是心理活动集中指向一定事物的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媒体中的形声资料是一种控制注意的工具。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利用纯视觉和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为83%,听觉为11%,视觉的注意比率高于听觉。农村孩子获取新鲜事物的途径较少,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的播放,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去,对激发音乐兴趣有积极的作用。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一般是通过听录音来欣赏音乐,学生对这种枯燥、单调的欣赏方式早已厌倦,这样有的学生会在听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心不在焉。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上小学三年级音乐课《库尔班大叔喜洋洋》一课时,我选用远程教育资源里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先是播放新疆民俗风情画面,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新疆,从而引入歌曲教学。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看到美丽、热情的新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高昂起来,为歌曲教学打下了很好的感情基础,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感情学习这首歌曲。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我还利用远程资源中的拓展资料,安排了《掀起你的盖头来》和《新疆好》这两首具有新疆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更深的感受异域文化带给他们的愉悦体验。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练习形式多样化。音乐教师们都知道,进行基础知识练习时,因为知识内容比较单一,所以学生往往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予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音乐的表现也更加准确。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比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播放远程教育里农场的内容,——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动物们醒来了,他们伸伸懒腰来到屋外,农场顿时热闹起来,可小羊还在贪床。羊妈妈咩-│咩-│咩咩│咩-‖地催促小羊快起床,迎接到农场来的小客人。我们和羊妈妈一起来催催小羊吧!这样X-│X-│XX│X-‖的节奏就学会了。远处传来“嘎嘎嘎”的叫声,原来鸭妈妈听说农场要来小客人了,也带着它的孩子小鸭们来欢迎,它们边走边呷呷│呷O│呷呷呷│呷O‖,有谁想学学鸭妈妈和小鸭子?让学生模仿鸭子的动作和叫声,这样XX│XO│XXX│XO‖的节奏学生也会了。这样在故事的情景中,通过画面的启发,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节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使其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感兴趣。远程教育教学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欣赏《我们才不怕大灰狼》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三只小猪盖房子时的童谣。“我用木头盖房子,我用木头盖房子,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提琴声音多美妙,快快乐乐做游戏。”由于学生对童谣这种新的题材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对唱童谣这种形式还不怎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利用了远程教育的同步课程录像资源,播放了欣赏课《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课堂录像,让我的学生和电视里的学生一起来上这堂课,让我的学生们从看动画片《三只小猪》――念童谣直观的感受和感知童谣,然后在让学生和电视里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唱童谣,并且和电视里的同学比赛,还很有创意的用自己的文具盒给童谣伴奏等等。这样我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唱童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音乐形象,一幅幅或灵动、或激情、或有趣的作品,这些怎能不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的美好空间。只有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够使我们的音乐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只有恰当的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历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议题,教师都十分注重对这两点的综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