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17/NUMPAGES17资源型经济转型与煤炭产业提升分析摘要:资源型经济实现升级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资源经济并不是绝对的“资源诅咒”,只要善于利用资源,制定内涵式和多元化发展的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完全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相对富煤、贫油的国家,如何走出煤炭资源升级发展之路,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从煤炭产业提升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一是通过提高资源回收率、洗选率、资源综合利用率、生态修复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生产率,促进煤炭产业升级发展;二是走高端煤化工发展之路,提升现有煤产业的使用效能,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三是建立煤炭产能供需平衡的调控机制,促进资源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最终使以煤炭产业为特征的资源经济步入绿色、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关键词:资源型经济;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清洁利用;调控机制从经济增长和比较经济理论的角度,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为禀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往往落后于资源稀缺性国家和地区。资源优势不但没有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利的要素,反而成为了“资源诅咒”的发展陷阱,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资源型经济如何跳出这种发展陷阱的关注和思考。一、资源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机理与特征(一)资源经济的生命周期及特征。资源型经济的生命周期与变化规律表现为,依赖于资源禀赋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资源开发利用经过一个靠单纯的资金型资本化投入迅速扩张和成长,而在长期内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资源的枯竭又陷入增长陷阱。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二)资源型经济的内生缺陷与传导机制。1.不能可持续发展。资源型经济往往是伴随着资源开采,进行资金的集中投入,而不注重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育。技术的研发也是突出资源型的研发,随着资源的枯竭,技术的应用也失去了延展性,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就失去了转型升级的支撑条件。2.主导产业单一。资源型经济在依赖于资源优势的发展中,产业结构单一。一旦资源利用生命周期完结,产业发展随之衰落,区域经济也随之掉入资源发展陷阱。3.环境污染。资源开采,由此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以及其他地表资源的生态环境影响都是无法避免的。环境治理所支付的高昂代价,也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二、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煤炭产业提升发展分析我国要对发展煤炭产业有一个客观的理性认识,并在现实基础上考虑如何充分运用现代化发展手段与发展模式,使传统的煤炭产业实现提升、转型发展。(一)煤炭的清洁化消费仍然是我国较长时期能源消费的基础。依据国际能源署(IEA)、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欧佩克(OPEC)以及BP公司对全球未来能源消费的展望与预测研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必然是趋于不断下降之趋势,到2035年降至40%,2050年降至25%;石油到2035年为18%,2050年降至14%;天然气到2035年为16%,2050年降至14%;而非化石能源消费相应地在能源消费中的消费比重会不断提升,2035年为26%,2050年升至47%[1]。就我国而言,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步增长,与此同时必然会考虑加大对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对比国际能源消费中的煤炭占比,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占比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为57.4%、57%、58%,煤炭占比分别为28.1%、28%、27.2。在当前能源产业经济总量中,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成熟的能源品类已占到目前GDP总量的50%。2019年,能源生产总量达37.7亿吨标煤,增速为5.2%;能源消费达48.6亿吨标煤,增速为3.4%。以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消费的占比为60%以上,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为20.8%。就目前看,煤电仍在能源消费中占主体,未来20、30年,煤炭的清洁化利用依然是能源消费的基础。近10多年来我国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消费,其消费的增长比重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根据有关研究与预测,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在5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要保障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由此,可能改变的是基于现有资源要素,找出提升传统煤炭产业产能效率的具体路径,促进其升级发展。(二)煤炭资源型产业发展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2018年为59%,煤炭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为73亿吨,占全部能源消费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3%(2018年全国全部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0亿吨),2019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