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港城区域文化资源在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刘海勤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我向市教科所申报的十二五短期课题《港城区域文化资源在小学三年级美术程中的应用的研究》已被市教科所批准立项。现提出本课题的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们审议。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仔细分析世界各国的基础艺术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1994年公布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就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触艺术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的要领、图画工作编》第3期指导计划,对各年级的学习内容的处理中要求:充分利用地区的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1992年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就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如要按10—20%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使美术教育的“跑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然而由于这时美术教育的过程与相关模式的建构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将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各领域的课题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在各省、市组织编写的地方美术教材中均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体现,在这其中,南通美术综合课程和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出版了相关论著和实验教材,得到普遍关注和认同。据《文汇报》4月1日报道:“在我们的课堂里,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在英国名校中国行2009春季见面会上,曼彻斯特大学的面试官海伦.李女士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想留学,请先了解你的祖国,带着中国特色去。”无独有偶,在此前举办的留学澳大利亚活动中,澳大利亚大学的官员也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几乎相同的要求(引自2009年4月6日报刊文摘)。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中,尤其是在视觉文化冲击浪潮的影响下,人们对地方文化资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一是无知,二是采取漠视或鄙薄的态度。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又有多少学生能接受到国粹和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呢?我们应该清楚,地方美术文化资源中的美术价值、审美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几千年社会和文化沉淀的结果。一个旧时代的衰退与一个新时代的兴盛在这个交替过程中,新的审美准则形成时难以避免地会产生时间落差,移风易俗的极端化使得风俗中有积极倾向的节庆遭遇冷落,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衰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是对此最直接的应对。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新知识的过程。2.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吸纳不同优秀的民间文化,并兼容并蓄,使之成为人类的背景文化。这一理论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现代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观念与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这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建立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力,有利于建设合理、合情的课程,与各类课程内容展开交流与对话,打破原有的、大一统的、缺失了民族性和乡土性的教学形态,整合教学内容,以培养营造出一种充满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合一”。这给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等现象将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以上理论,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方向,直接作用于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