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实验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养、有专长的教师队伍,根据《区2013年教师教育工作计划要点》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能力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锤炼名师骨干队伍,办出慧心教育品牌”为目标,坚持“以生为本,聚焦课堂,面向全体,突出骨干”的原则,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专家指导与自主研修相结合,转变观念与提升能力相结合,打造我校“师德高尚、思想前瞻、能力突出、特长明显的教师群体,推动学校向着“高品质、有特色的现代学校”不断迈进。二、工作目标1.全员教师培训。认真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加强(特别是教师远程研修)培训过程的组织和成果的管理,培训面达100%。完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纸质和电子)。2.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对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保证现有各级骨干教师的参培时间,提供条件支持他们完成各种培训任务。3.新岗教师培训。采用“蓝青结对,共同成长”的方式进行定向指导和培养,指导新教师制定3年发展规划,为新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锻炼、展示研讨等发展机会。4.“慧生”课改培训。结合生本教育研究,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对全体教师实施课改专题培训。5.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重点做好触摸屏一体机、视频展台、电子文档处理、及ppt制作的使用培训。三、措施办法1.加强领导组织建设,完善教师发展规划。将校本培训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计划和发展规划,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成立学校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在全面分析教师队伍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发展三年规划》,继续实施“慧心教师”工程,围绕学校“慧心课程”打造继续打造“潜力教师、活力教师、实力教师、魅力教师”四个特长骨干团队,提升教师整体素质。2.转变教学思想行为,树立“生本”教学理念新学期在践行区教研室提出的低重心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尝试走“生本教育”道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一是加盟生本教育实践与研究。用生本教育思想武装教师头脑,用生本教育思想统领课堂教学,用生本的教育思念全面更新与升级教师教育理念,为下一步的生本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运用“专家引领,骨干带领,科研支撑,氛围推动”的模式,建立学校生本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学科生本教学研究工作室,遴选生本教育骨干教师和实验班级。三是定期邀请生本教育专家来校进行理念和实践培训,力争一个学期内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领域内初步培养近15名生本教学骨干教师队伍和5个以上生本实验班级。四是积极派员参加生本教育机构组办的全国生本教育培训,在全校建立生本教育骨干教师梯队,为生本教育的全校推开奠定坚实的基础。五是在全校掀起学习生习教育的高潮,全校学习《我的生本教育》、《再谈我的生本教育》和《幸福地做教师》等理论与实践专辑,全面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努力让生本教育思想入脑、入心,全力推动我校新一轮生本教学改革的新号角,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踏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生本慧心课堂学习并借鉴生本教学理念,以“对每一名学生负责,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核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大力落实对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建构、合作学习、前置学习等研究与实践力度。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率先进行生本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将学生推向前台,将小组推向讲台。在搞好小组建构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自学、对学和群学的有效落实,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二是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努力创新和改革课堂教学,锤炼打造生本理念下的“333慧心课堂”教学策略。“333”指“启迪—生成—共享”的课堂结构、“唤醒激活—自主合作探究--总结提升”的课堂流程、“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动态。三是组织开展“慧心生本课堂”展示活动,让每一位老师真正体验“慧心生本课堂”教学策略,为第二梯队的生本教师和生本实验班级作好铺垫。通过“骨干示范,展慧心风采”、“青年展示,显个性课堂”、“每人一堂慧心展示课”等课堂大比武活动,让慧心生本教学理念在教师中入脑、入心。四是进一步抓好“五课型”和“五个一”“双五”评选活动。“五课型”指在抓好常态课的同时,凸现了教研员和教研组长的“头雁课”“名师”和“课改之星”的课改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每人一堂电教课;“五个一”指在“慧心生本课堂”深化过程中,让教师将课改成果以一个课题、一个策略、一节课、一篇案例、一篇论文的形式呈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