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二.一般原则三.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四.内部控制审计的报告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合理地保证组织实现以下目标: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控制环境主要包括的内容:经济性质和经营类型;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管理层倡导的组织文化;法人治理结构;各项职责的分工及相应人员的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的内容: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控制活动主要包括的内容:所有经营活动应有适当的授权;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有效控制凭证和记录的真实性;资产和记录的接近限制;独立的业务审核。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的内容: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所有信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序运行;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监督主要包括的内容: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独立监督;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是组织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所有人员的参与。内部控制是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相对保证。由于人为错误、串通舞弊、超越制度、环境变化及成本效益原则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控制可能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审查重点: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序的态度;组织文化的内容及组织成员对此的理解与认同;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审查重点:组织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重要岗位人员的权责相称程度及其胜任能力;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查重点: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带来的后果;对抗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及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审查重点:控制活动建立的适当性;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控制活动对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组织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审查重点:获取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适当性;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与畅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判断组织已有标准的适当性。如果认为已有标准不合适,应向适当管理层报告;如果管理层没有制定合适的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基于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时,按照项目的性质和需要,既可以对全部控制要素进行评价,也可以只对部分控制要素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文字叙述、调查问卷、流程图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和评价,并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向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应说明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范围、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及对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并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的后续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