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思品课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品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品课教学反思1一、选用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有话可说。在讲财产的归属时,提问“教室里有哪些财产,属于谁”、“走出校门,我们还能看到哪些财产,这些又属于谁”,这俩问题学生可以说的非常多,就很自然得出财产按归属分为属于个人、集体、国家;再如,在讲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时,提问“假如你有1000元压岁钱你打算怎么安排”,这个问题,掀起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安排,我将学生的回答列在副板书上,加以总结,也很自然得出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这启示我,在备课的时候要去思考一些和学生相关的问题,比如“学生有哪些财产,他们家有哪些合法财产,他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财产的事例”等等,这样的话,学生才更容易参与到课堂中来。二、素材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充分使用。在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合法财产的例子中,我原来打算再加几张盗窃、抢劫的图片,让学生知道这是不合法财产,后来我利用了所让学生判断的财产中的(4)和(7),并问“为什么这俩不是合法财产”,学生回答总结出合法财产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而得出合法财产包括哪些。从而节省了时间,环节也比较顺畅;还比如,在给学生讲完10-18周岁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这个知识点后,我在想怎样过渡到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后来联系前后,我让学生回顾这个例子,并问“这个家长是借助什么手段维权的”,学生知道是法律,我再问“这说明法律对公民的合法财产有什么作用”,学生答“保护作用”,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个话题“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三、坚持写教学详案,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一个刚工作的`老师,对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准备,这种准备不仅是认真备课,更是认真上课,而要认真上课的前提是能将课堂上你要说的话能有全面的把握。所以,在我师傅的帮助和建议下,我开始坚持写详案,每节课前把自己的每句话都写下来,这样课堂上才能有余地。在写的过程中,我能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怎样过渡、怎样评价学生、学生可能会说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我需要仔细考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问题也逐渐寻求解决,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方法。思品课教学反思2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利用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传教。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思想认识的训练,注重知识和思想品德实践规则的传授;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是被动的听讲。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逐渐失去了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可见,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需要又是兴趣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只有感到学习的需要才愿意学,才能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因此,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认知的规律有一个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很多都是抽象的理论,学生学起来晦涩难懂。如果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结合形成生动的教学情境,将难懂的知识变成可感知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进而指导学生的生活。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是目前,在思品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过于重视趣味性,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了趣味性的情境,这些情境有的脱离了教材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要么感觉虚假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要么非常高兴的参与,却不能在参与中学习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无法收到实效。(二)教师参与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思品课教学本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体验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过早过快的给出预设问题的答案,学生缺少了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三)忽略学生个体差异,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