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⑴残灯无焰影幢幢⑵,此夕闻君谪九江⑶。垂死病中惊坐起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释】⑴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⑵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⑶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⑷垂死:病危。【白话译文】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在这个夜晚,我听说你被贬官到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地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创作背景】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赏析】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拓展阅读: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15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②幢幢:摇曳。3.诗歌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4“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2分)参考答案:3.2分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评分说明:对画面内容的描绘1分,对画面内容的概括1分。4.2分“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之后,重病之中居然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评分说明:“惊坐起”内容阐述1分,效果中的“惊人”、“震动”、“悲痛”答对任2点1分。补充材料: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