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篇一:中国人的诺奖情结1.有哪些亚洲作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印度出色诗人、作家、艺术家泰戈尔?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以色列著名作家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中国作家莫言2.中国有哪些作家曾离诺奖较近??鲁迅: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但他是否被提名或说接近诺奖是存在争议的。(可查询的材料都不官方,众说纷纭)?林语堂: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老舍:巴金: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但老舍1966年就已去世。???王蒙: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北岛:本名赵振开,1990年旅居美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他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在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已经两次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候选人名单。本来1988年的奖项应该是颁给他的,但是由于那年他过世了,诺贝尔奖只奖给活着的人,因而就没有得奖。他被誉为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人。?另: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因而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但国籍为法国,应该说算不上中国人。篇二:如何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关于高行健得奖的一些看法小标题:我认为高行健得奖,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欧洲中心”视野。所以,这种“欧洲中心”主义在美国早已被学界攻击得体无完肤,然而继之而起的“美国霸权”主义,照样引起欧洲人的反感。高行健得到诺贝尔奖,引起了不少争议,尤以中国大陆反对的声音最多。我个人认为这是多年来中国海内外文坛“诺贝尔奖”的反效果。诺贝尔奖金的各个委员会都不是结合国的机构,以民族国家为大前提的各种要求,我认为都是无稽之谈。诚然,政治性的考虑可能有,但欧洲人的政治观大多是文化政治而非国家政治,至少,文学创作是不应该遭到政治上的国界限制的。从这一立场看来,高行健的得奖并非偶尔,由于他和北岛——另一位抢手候选人——一样,是自愿流亡到中国境外的作家,他们不受任何政权的主宰。身为自由人,这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根本条件,至少欧洲人如是观。另一个现代欧洲文学的传统确实是“流亡”,这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共通特征。因而,我认为高行健的获奖,反映了诺奖委员会的“欧洲中心”视野。所以,这种欧洲中心视野,在美国早已被攻击得体无完肤,然而继之而起的“美国霸权”主义,照样引起欧洲人的反感。至少,我认为委员会众的大部分成员是如此的。(索尔。贝屡和东尼。莫里森得奖并非由于他们是美国人,而是由于前者写的多是犹太知识分子,而后者是黑人)因而,他们显然并没有考虑在美国有英译本出版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或因电影改编原作而甚走红的作家(如莫言和苏童)。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的英译本是由澳洲悉尼大学的陈顺妍博士翻译在澳洲出版的,至今(指2000年时)尚无美国版。所以,诺贝尔委员会不会听中国的话。记得87年上海金山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中,瑞典的马悦然教授(也是诺奖的评审委员之一)被各方代表群起而攻之,各以民族大义向他声讨,然而,即便马悦然教授全心全意热爱中国文化(他事实上确实如此),也势必在委员会中说服其他不明白中国文的委员,但是这些委员都各有本人的文学品味——我看大多数是欧洲式的——他们所以不会完全从中国人的立场评审文学奖。诚然,文学的欣赏无所谓客观,但多少也会遭到文坛评价的妨碍,而高行健早已在欧洲文坛(特别在法国),享有盛誉,我猜此次支持他的也大有法国人在。归根结底,我们最后必须考虑高行健的作品本身和作品中表达的艺术观。我认为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现代主义作家,特立独行,追求一己的艺术视野。他的剧本,80年代在大陆走红了一阵子,当时,“现代主义”盛行,但大陆文坛上的热潮此起彼落,不到数年就又举起“后现代主义”大旗来。高行健出国后,早已被大陆文坛遗忘,倒是在台湾颇受欢迎和尊重,他的《高行健戏剧六种》早在1995年就在台湾出版(该书全套共6部:彼岸、冥城、山海经传、逃往、生死届、对话与反诘),而《灵山》出版得更早,我读到的是1990年的联经版。我认为高行健根本上是一位剧作家,而近二三十年的中国文学传统中,戏剧所占的地位远在小说之下。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光从“文本”中特别难窥其全貌,他的语言——特别是现代主义的作品,如贝克特和尤奈斯克——较少民族色彩而更见国际性,而现代主义的戏剧传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