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24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23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及土地制度一、古代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1、距今一万年采集——种植石斧石铲耒耜2、约七千年前南稻北粟3、商周农作物种类更多出现青铜农具(人教版)4、原始农业的生产模式:耕作方法组织方式农业生产模式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协作广种薄收5、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岳麓版)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开始)1、传统农业产生的条件:(1)农具材质的变革:石器——青铜(商周)——铁器(春秋战国)(2)农用动力的改进:春秋出现牛耕——西汉牛耕广泛推广(3)耕作工具的发展:战国铁犁——唐朝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4)灌溉工具的发展:翻车(三国马钧)筒车(水力冲击)(5)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都江堰(人民版、岳麓版)(6)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联系选修一商鞅变法)2、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耕作方法组织方式农业生产模式铁犁牛耕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3、小农经济的产生:(1)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组织方式)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经营方式)③自给自足非常注重精耕细作(3)评价:优点:自给自足;生活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政府扶植弊端:①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承受风险能力差,十分脆弱③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生存环境的恶化。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综合人教版、岳麓版)2、夏商西周的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私有制)(1)特征: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向国王交贡赋;(人教版)B、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岳麓版)(2)瓦解:A、春秋开始瓦解:铁犁牛耕使私田大量出现和频繁战争。B、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人教版)3、封建土地制度(1)确立: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鲁国初税亩(促进土地逐步由公有向私有转变)——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人教版、岳麓版)(2)特征: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A、国家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D、君主私有土地。(3)影响:土地兼并A、概况:B、影响:土地兼并不仅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而且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岳麓版)C、措施:历朝政府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均田”或“限田”。如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明朝丈量全国土地。D、土地兼并不能抑原因:土地自由买卖;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4、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1)田庄经济①产生:东汉时,士族地主采取田庄式生产规模进行经营。②特点:聚族而居,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2)租佃关系发展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始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租佃制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特点:地主与佃农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第24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的二、纺织业的发展三、从烧陶到制瓷1.陶器2.制瓷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地位)农业的补充与从属;2、(水平)技术的先进、历史悠久、领先世界;3、(经营方式)多种经营形式并存;4、(发展趋势)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第25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二、城市的繁荣1﹑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驰2﹑经济城市的兴起⑴﹑丝绸之路经过的城镇⑵、“陶瓷之路”经过的港口城市⑶、工商业市镇三、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2、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3、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4、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5、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