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水平提升策略论文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本科声乐教学却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1、本科生源音乐素质较差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生源较差,音乐基础薄弱,基本没有接触过正规的音乐学习。以笔者所在的张家口学院为例,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一共招收了三个班,1、2、3班分别是文科生、理科生、对口专业学生。三个班的学生在入学前均未接受过正归的音乐训练,对口专业班的学生在读职高期间除了上过一些艺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外,并未接触过艺术实践课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大部分都很差。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更多地从就业的角度考虑的。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都相对较差的后果。2、音乐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存在着音乐课程科目开设时间不合理,开设时间短的问题。在音乐这个艺术大家庭中,声乐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极为密切,如试唱练耳课程是对音乐基本素养的训练。好的音乐素养是声乐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音乐素养的提高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当前各本科院校在视唱练耳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只有短短的半年到一年时间,这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是很难实现的。声乐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要通过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大量的实践来得到提高,而目前各本科院校给声乐课程的时间最多一至两年,甚至更少。对于毫无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要达到能唱能教的实践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3、与声乐相关的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机的整体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与声乐相关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不紧密,存在着各科之间互不沟通独立进行的弊病。声乐课程作为音乐学科中的重点课程并没有突出它的重要性,与其相关的课程也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机的整体。如视唱练耳、儿童歌曲表演唱、儿歌即兴伴奏、儿童舞蹈创编等各科之间缺乏学科间的联系。不但各学科在教学中互不沟通,而且各科教师间也缺乏教学上的交流。这样就将音乐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使各学科孤立低效发展,严重影响了音乐学科发展的整体性。4、声乐教学方法不适应幼教实际需求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仍在沿袭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由于高师声乐教学更注重专业的声乐技能,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选曲都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的教学。目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仍把重点放在教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上,忽略了幼儿演唱方法和幼儿歌曲的教学。由于上课形式为集体课教学,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两种唱法的正确方法。最终的结果是,由于受上课形式和课时的限制,学生既对美声、民族唱法一知半解,更对幼儿声乐如何教学一无所知。由于在教学中接触到的大多都是一些成人歌曲,对幼儿歌曲涉猎很少,所以会导致学生对儿歌知之甚少,既不知道哪种类型的歌曲适合幼儿,更不了解当前的幼儿歌曲发展形式。5、缺乏相应的声乐教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专业教材。很多院校只能采用五年一贯制的大专一、二年级的声乐教材,或者高师教材,甚至是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需求。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探索1、从生源把关入手,招收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各本科院校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之前应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多招收有艺术特长并喜爱音乐的学生。要在每年高考前几个月的固定时间设置音乐技能测试。如果无法在高考前实现音乐测试,那么可以在学生入学后进行,测试完按照成绩分班。把成绩优秀的分到艺术班,成绩不理想的分到基础班。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班要增加相应的音乐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2、建立分层次教学模式,使声乐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基于学生在入学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声乐演唱,声乐水平以及音乐基本素养较差的情况,入学后进行完严格的声乐测试后,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班教学。音乐素质基础差的基础班要增加音乐基本素养课程的课时量,包括试唱练耳、音乐欣赏课等。对于视唱练耳课程应该开设至少三年时间,可以按学年逐渐减少课时量。这种分层次教学还体现在声乐课程开设时间上的差别,艺术班、基础班开课时间可分别为:三年、三年半。在教学的侧重点上也应有所不同,基础班的声乐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的音乐素质的训练,强化幼儿声乐的实用性教学,而艺术班声乐教学除了兼顾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更要加强学生的声乐综合能力,既注重声乐演唱能力更注重声乐教学能力。3、构建以声乐课程为重点的音乐学科一体化教学体系要构建音乐学科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声乐课程为重点,和与其相关联课程建立一个知识体系。使声乐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行为,各学科之间课程紧密关联。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到教材的统一创编,再到各学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