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氓》课例鉴赏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氓》课例鉴赏诗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课堂实录】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发诗趣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诗经》中的经典名篇——《氓》。初中我们曾学过《诗经》中的作品,哪位同学们能说说?(生答《关雎》《蒹葭》《静女》)师:这三篇中的主角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家发现没有?生:主角都是女子。师:《诗三百》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女子,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板书:氓卫女)第二环节预习展示,梳理诗文师:“体悟法”是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所谓“体”,即以诗句为媒介,与作品对话、交流。何谓“悟”?即出乎诗外,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以诗人的诗句为媒介”,我们首先得读懂诗歌。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一下预习成果。(各组学生代表用投影展示对诗句中疑难的字、词、句的梳理,其余学生做批注,整理笔记。)重要词语匪:通“非”,不是;愆:拖延;将:请;乘:登上;涕:泪;载……载……:一边……一边……;于:通“吁”;耽:沉溺;说:通“脱”,脱身;渐:浸湿;爽:差错;贰:有二心;三岁:多年;言:助词;泮:通“畔”;已:了结。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重点句子翻译(略)师:从各小组汇报情况看,大家预习很到位。下面我们把课文齐读一遍。第三环节细节赏析,觅获诗情师:一首好诗,我们要反复读。要读出韵味,读出细节。而意象就是诗歌里表情达意的常见细节。《氓》这首诗中,有个意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条见证氓与女子爱情的河流,它就是——生:淇水。师:它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生(答):三次。师:三次出现淇水,只是简单地重复吗?生1:不是。第一处写淇水是卫女与氓热恋的时候;第二处卫女与氓处于婚变期;第三处卫女与氓分手。师: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生2:我觉得情感不同。师:愿闻其详。生2:从情感上来看,第一处穿越淇水时,正是卫女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难舍难分。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第二处看到淇水,卫女与氓处于婚变期,此时的女子感慨万千,内心情绪如同这淇水一样汹涌澎湃;第三处,卫女看清男子面目,此时的淇水尽管无边无际,但卫女却感到波澜不惊,因为卫女已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心静如水。(精彩发言引来热烈掌声)师:解读得不错。我觉得你已经走进了诗文,已经靠近了卫女,看来你是卫女的知音啊!你觉得这几处应该怎么读?能不能把你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表现出来?(生读,饱含深情。赢得雷鸣般掌声。)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能不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这位同学读出了“卫女”怎样不同的心情?生3:第一处喜悦而缠绵。第二处悲伤而沉重,第三处幽怨且决绝。(老师板书:喜——悲——怨)师:王国维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位同学能结合刚才我们对淇水的分析谈谈自己的理解?生4:“淇水”是景语。卫女的情感变化是“情语”。一条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师:能说具体一点吗?生5:我补充一下。“淇水”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它见证女主人公的遭遇由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过程,是“景语”,卫女的“喜”“悲”“怨”则是“情语”。师:我再补充一下。“淇水”还彰显诗歌感情发展的脉络。“淇水”是凸显于文外的脉,“情感变化”是内隐于文中的络,这是我们解读《氓》的一把钥匙。师: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而真正能凸显文章功力的,却是一些毫不起眼的我们不太留意的虚词,是表情达意的最佳细节。我们看投影。(放投影: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师:这一节每一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看出来了吗?生:矣。师:“矣”是什么词?生:语气词,属于虚词。师:这几个“矣”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应该怎么读?生:不一样。师:你来读一读。(生读,较平淡)师:似乎欠火候。我们先分析分析每句诗里卫女的心理活动。生6:第一个“矣”开始陷入沉思,起调应缓慢而低沉;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