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杯子边上的智慧杯子装水,平平常常,却隐藏了智慧。古代最初的杯子用黏土做,边做得很厚,笨重而容积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进,它的“体”——杯子本身(边)越来越薄,而杯子的“用”——装水的功能(简称“容”),越来越大,同样的杯子,可装更多水了。我们看到,尽管杯子的边能装住水,但另一方面边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就要求恰当地调配边与内容的份额,实现边少而容多。这对教育教学是有启发的。教学的“体”就是教本身,教是为了使学生学起来,所以教学的“用”功能,就是学生的学。这样,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这不仅是时间的矛盾,更是因为“你都说了,还学什么”,堵塞了学习者亲身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促使我们选择教少学多的,或者是小教大学的教学指导思想。然而我们在实际上却常常违背这样的思想。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教”的。也许我们会说,在课堂上,学生也做作业,而且作业很多,怎么能说学得不多呢?问题在于,成长的部分,都由教师包办了。留的作业,往往既不是外界知识发生的根本,又不是自身知识生长的关键,人类的发现和探寻,以及知识的发生的精妙之处,都给教方占住了(我们教者绝对是好意——那是十分明白的),余下给学生的,是应用已取得的结果。我们夸张地说(这样比较明白、有趣和有刺激性),这时学生的景况,应当有一点像当年的悟空:一朝闲暇,众监官都安排酒席,一则与他接风,一则与他贺喜。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什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我们的学生当然不会像老孙一样张狂,也不会那么自觉地知道自己的地位,但人这大自然的精灵天生敏锐,他们会感到生态的不良和不适(我们有的人会嗤之以鼻说,这些人读书不行,这些方面倒是蛮敏感的),与老孙的反应程度不同,性质是一样的,他们不知不觉地厌学了。我们过去认为这些厌学者不过是一介差生,而实际上,他们却很可能是具有悟空品性的一批“超灵生”,前天我在山东遇到的一位年青司机小杨,谈论斯文且颇有启发性,问他为什么只读到中专,是因为读不来还是不想读?回答说是不想读,读书太闷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人,主人在课堂上占的份额却并非大份。这就是问题所在。而且,教学与装水的杯子比,不仅要看装的“学”多不多,而且还要看它的质,比如,上面所说的课堂布置的很多作业似乎也在让学生学,却不过是被动的、非有效成长的部分,所以,它为学所添的权重并不大,教学仍像那种边大容小的杯子,教大,而学小。……我们建议校长们、老师们研究课堂怎样令学生兴奋地学习,办法之一是把你眼前的那个茶杯好好端详一下,斟满香浓的茶,然后,深深地喝一口。(摘自《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有删节)作者简介:郭思乐,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的创导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本体教育模式论》《思维与数学教学》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