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谈建筑工程预结算管理谈建筑工程预结算管理【摘要】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快速发展,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工程预结算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工程预结算管理的问题以及完善策略,以供参考。【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结算管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工程预结算管理在工程成本中占据重要位置,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提供重要依据。二、工程预结算中易出现的问题1、施工单位报价高估冒算由于当前我国对预结算编制误差的奖惩管理的不完善,虽然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上报的结算的审减额度产生的审计费有规定,但施工单位素质参差不齐,思想动机不纯,这是造成施工单位对工程量高估冒算的主要原因。小区竣工后,施工单位不是马上提交结算,而是互相观望,生怕自己吃亏,拖得时间越长,负责现场的管理人员就越少,而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对工程又不太懂,就会对预算员交底不详,造成多报。同时施工单位思想观念上的错误,虽然在递交结算前建设单位已与施工单位签订了交付审计费的协议,无原则的高报施工单位是多承担审计费,但施工单位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若审计单位审查不到,多报的数额会远远超出审计费的,但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不但没有得到非法之财,而且高额的审计费使自己都无法接受。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在我主持的小区结算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2、建设单位提供的清单不准确建设单位在招标时提供的工程清单不准确,丢项错项严重,这也是工程在结算时工程造价偏高的原因之一。建设单位在工程清单出具后,双方无异议,就具有法律效力的,是一项非常严肃的问题。在工程施工中明明是重要项目,在标底中也有,但是个别清单编制人员可能在录入时丢项,结算时无可争议的要重复计算。我们小区就出现这种现象,该工程是框架结构的高层,清单中没有混凝土梁、柱项目,很明显,事实该项存在,只能给施工单位,该项建设单位多出60多万元,表面上看是一个小失误,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还有其他项也有丢失,共造成损失上百万。3、变更说明不明确,造成工程量重复计算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不可避免,但工程变更在叙述时不严谨,被预算员抓住把柄,工程结算时引起争议。如工程变更厨卫间取消面层的通知,建设单位只是泛泛说明,没有深入理会定额中贴瓷砖一项所包涵的内容,定额明确说明贴瓷砖不但包含粘贴面层,仍包含面层下的抹底灰。施工单位认为取消面层,说明整项均取消,而我们是抹了底灰的,这部分费用是应该给的,造成这部分费用是重复计算的。4、施工过程中设计深度不够,使得施工中设计变更多,现场签证和技术核定多,但有的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签证不核实就签,造成损失。再就是不及时签证,造成工程竣工结算时扯皮现象发生,一些问题说不清楚。5、甲乙双方订立合同时,由于条款不严谨、不完善,缺乏约束性、规范性,尤其包干工程项目中,对包干范围及调整和调整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其结果包干项目包不死,使得施工单位要求按实结算。在我们小区人防车库合同签订前是按包死洽谈的,但订立合同时条款不严谨,施工单位抓住这一点,要求据实结算,结算历经了两年多也悬着没有解决。6、材料价格现行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中材料费几乎占工程的60%~70%,材料费在工程造价构成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材料价格的不稳定,价格涨幅的失控现象也是影响竣工结算一个因素。近年来,签订的合同总价承包,承包内容为所有图纸内容,包括材料的价格也在投标时甲方限定死,材料波动的风险由施工单位一方承担,若主要材料起伏太大,虽然双方曾有约定,但在材料价格上也会产生很大分歧,势必会影响工程结算的进度。如2005、2006年其间,钢铁价格、铜铝价格波动特别大,就引起钢材、电线价格等材料价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巨大的材料价差使得施工单位在结算时不甘心,不交房钥匙,逼开发商调材料价差,影响竣工结算的进程。三、预结算审核常用的方法1、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施工图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定额单价以及费用计算。2、重点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这种方法同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的不同而已。该方法是有侧重的,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如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幕墙工程等。高层结构还应注意内、外装饰工程量的审核。3、对比审核法在同一地区,如果单位工程的用途、结构和建设标准都一样,其工程造价应该基本相似。因些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单方造价指标、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