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淮南市潘集区草根艺术家——制扇工艺师李军淮南传统工艺中,徽扇是一个亮点。自明清以来,淮南桃花坞一带制作的折扇,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徽扇不同于杭扇、川扇及其他工艺扇,其用料多以竹扇骨为主,俗称‘水磨骨’,造型小巧玲珑、清秀典雅且打磨精细,手感十分舒服。扇面则用上等宣纸三套四矾,俗称‘老矾’,宜书宜画。所以,徽式“文人扇”,也被文人称为“袖中雅物”。今年四十出头的李军一边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自己的“杰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扇子“情缘”。这个在家做了数十年扇子骨的淮南草根人物,以他自己的“专攻”,传承着明清以来的徽式“文人扇”。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南潘集人,1989年高中毕业的李军顶替母亲进了扇厂,从此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李军拜著名画家为师,专攻中国传统山水画,专业从事扇面绘画,系统摹画吴门画派。李军说:“一张好的扇面,离不开一把精良雅致的扇骨匹配与承载。”为了达到“流动书画”的效果,李军用竹骨代替了市场上制作粗燥的红木扇骨。在李军看来,竹骨虽不及紫檀红木名贵,但其材作、韧性、强度更适合制扇。一把上乘的竹骨扇,得像玉一样光滑温和、美不可言。2006年,由于对“文人扇”的痴迷,李军离开了扇厂,回家白手起家创办“古月制扇工作室”。从画扇面到做扇骨,虽然都是从事扇子行业,但完全是两码事。为了寻找好的范本,李军翻阅大量资料,走进博物馆、文物商店,各地古玩市场,寻找明清以来的徽式雅扇,进行系统研究。他先用普通竹板进行晒黄、拉料,根据资料进行造型,然后进行打磨、火工,最后烫钉。“徽扇的造型很多,但共同点是:线条必须挺拔流畅,弧度必须自然舒适。扇头常以马牙、燕尾、拱方、圆头为主要法式,但不管采取什么法式,一把地道的徽式扇骨,必须从扇背到扇头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要达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李军告诉记者,在各种造型中,燕尾与圆头难度最大,一般制扇艺人很难把握。完美的徽扇两头稍窄,中段微鼓、饱满,呈流线状。扇骨打磨后则平滑如镜,置于手中则能开合自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10多年努力,李军的制扇水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的12款徽扇走进了拍卖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走出淮南到北京,从琉璃厂到荣宝斋,李军带着自己制作的扇骨,让同行、藏家、书画名家提意见,然后逐步改进。到2007年,李军在北京已小有名气。在2008年新版红楼梦拍摄时,李军被摄制组邀请担任了道具扇的指导与监制。2010年,李军被推荐加入“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同年10月,李军在中国第一街———前门大街举办个人扇展。在开幕式上,各路藏家、学者、书画家应邀而至。专家认为,李军的徽扇充分继承了明清“文人扇”的特点,即精、雅、简、美,其工艺水平相当高,被授予“扇艺高级工艺师”称号。李军在喜悦之余,也表露出一丝忧郁。“徽扇,作为淮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后继乏人,由于徽扇制作几十道工艺全部由手工完成,想学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我自己一年只能做六七十把扇骨,量太少。继承徽扇与继承徽绣和玉雕相比,路更窄、道更远、责任更大,真可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