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岩石、生物、等。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各要素形成相互、相互和相互的整体。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的演化。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三种物质和能量交换模式的比较(2010·苏州模拟)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题。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2)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解析】第(1)题,A项中地貌、岩石亦属于地理环境要素,C项中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D项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整体性,而不是形成了地域差异。第(2)题,B项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提供叶绿素,C项是保持相对不变而不是固定不变,D项平衡功能是相对的、动态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答案】(1)B(2)A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图”,回答问题。【解析】答题时注意从图中所提示的各要素内容,联系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实际进行分析。陆地环境主要有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陆地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植被破坏造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参考答案】(1)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气候(3)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植被茂盛,但由于人为的砍伐和垦殖,植被多遭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造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4)气候要素会使岩石产生风化,如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的崩解破碎;地质作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可能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由此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2.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1)~(2)题。【解析】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①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②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B(2)A(2009·天津高考)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解析】第1题,阅读湖泊消亡过程图,不难排除A、B、C选项,其中B项是湖泊消亡的结果而非成因。第2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1.D2.A3.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解析】第(1)题,湖泊的湖岸线大体可以看作等高线,由于该湖的面积不断减小,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比较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可知,新三角洲不断地向湖心移动,这虽然只是沉积现象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与当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气候、径流量等因素变化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3)题,在开发湖泊时,要能够综合考虑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干旱区,要注重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因水资源短缺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