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揭开雷电之谜》教学反思福山外国语小学李青《揭开雷电之谜》记叙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引雷电的故事。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的科学家、外交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曾经参加美国独立战争,还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深受美国人民的景仰。课文写得朴素平实,先概述富兰克林的身份,再具体描述富兰克林吸引雷电的过程,最后补充说明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我一直以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的课文用途是不一样的。教师最好依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把课文的作用发挥好。因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关注两点:一、关注质疑能力的培养研读课文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性提问,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体现文体类型的,有体现课文中心的,有体现课文主要写作方法的,也有体现课文结构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对它提出质疑,启发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阅读,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是这个单元的训练点。虽然这一训练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已经有过,但许多学生掌握地并不牢固,因此在这个单元中,还应加强训练。《揭开雷电之谜》一文的教学,我请学生来对课题进行质疑: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梳理后,我将一些问题有意识地归纳板书,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自读后,不难发现——原来课文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了这些问题,也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将每个环的训练串连起来。课堂中,学生通过多种语言训练,在阅读中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如:在学习第三小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为富兰克林的风筝分步骤,并引导学生对风筝的特别之处的进行质疑。学生在质疑、解疑后,对富兰克林制作风筝的方法、原理有了了解,依托文本,能找到适当的语言加以表述。课的最后,我还引导学生将课题研究放到整个单元的范围来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白选用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可以这样说学生通过自己质疑自己解惑的过程,拓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二、关注文本表达的体验语文课要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这不是句新口号,但是我们可能过去太注重课文的内涵,而忘记了课文的本质,它是一种文字的结合,篇章段落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随机的,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我们上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去学习这种表达方式,而不仅仅是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内容入手,关注语言形式。我们要在语文课上关注表达,作者的表达,学生的表达。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我比较注重寻找每一段落的表达方式。我发现第一小节的两句话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且第一小节也是整篇文章的概括段。因此我抓住“勇士”一词来统领全文的理解。课文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我指导学生用四字小标题概括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的三个步骤,并围绕“大胆”、“精心”“小心”,采用找重点词语,解释,品味,朗读,感悟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加以提炼人物的精神从而体会富兰克林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通过多途径的训练,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文本的表达方式: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承接关系等;环境描写能对体现文章中心起到的烘托作用。也明白课文作者抓住典型事例进行详细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的写作特点。总之,抓“质疑”和“表达”确实提高了这节课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