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河西走廊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甘肃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发展,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关键词: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底蕴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精神享受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随着旅游业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河西走廊具有丰富的石窟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甘肃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有着重要意义。1.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1.1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一是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河西走廊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两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座(武威、张掖、敦煌)[1]。灿烂的古代文明遗留下了石窟、雄关、烽隧、古长城和古墓等众多珍贵的文化胜迹。二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河西走廊26个民族在漫长生活交融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裕固族的“祭鄂博”、哈萨克族的“叼羊”、“姑娘追”。1.2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对西部旅游业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近些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对西部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宏观规划,形成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平台。二是国内外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的数量将达到1371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入境旅游接待量最大的旅游目的地[2]。据统计,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2011年接待游客511.65万人次,增长39%;实现旅游收入43.4亿元,增长41%[3]。1.3良好的开发条件一是旅游经济初具规模,旅游市场已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1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7.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二是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河西五市地处312国道沿线,高速公路和陇海——兰新铁路全线贯穿,航空、公路等交通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接待档次有所提升。1.4日趋成熟的旅游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模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旅游消费心理日渐成熟,旅游消费层次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由大众化旅游阶段向个性化旅游阶段发展[4]。在个性化的旅游阶段,旅游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旅游消费的内涵,求得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旅游中获得提升。2.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2.1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产品的类型结构不协调。河西走廊旅游产品以文物观光型为主,而非文物型文化旅游产品过少,产品比例失调,旅游内容单一。二是产品的空间结构不平衡。河西走廊地域辽阔,优势旅游品牌主要集中在酒泉、嘉峪关,文化旅游区域开发不平衡,旅游产品难以产生整合力,优势旅游品牌辐射效应受到局限。2.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投入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旅游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存在交通、供排水、通信等设施方面的供求脱节及接待条件简陋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的有效开发。2.3开发程度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模仿阶段,旅游产品形式大同小异,旅游产品单一、老化,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较高外,其他景点游客知之甚少。另外文化旅游缺乏广度和深度开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忽视了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2.4专业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及管理才能,有能力依靠高新技术、着眼新的思维视点来研制开发新型高质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将文化旅游产品的实质内涵、潜在价值及无穷乐趣传达给旅游者。而河西走廊旅游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所占比重很小,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旅游人才匾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当地文化旅游开发的需求。3.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策略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应落在“文化”二字上,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与旅游相结合,使传统旅游升华到全方位高层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3.1更新观念树立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观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发展规律。一个地方旅游业能够兴旺发达,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