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海纳百川页码:第PAGE10页共NUMPAGES10页第PAGE\*MERGEFORMAT10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0页《题西林壁》说课稿《题西林壁》说课稿1一、说教材《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四、说教法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五、说学法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一)欣赏中激趣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我把话题一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出示课件)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我相机板书:庐山。)我接着说: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1、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及诗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2、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3)我读古诗,讲读法。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2)我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板书:晓意)(三)品读中明理1、品读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出示诗句)(1)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2)我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分别看到了什么?(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4)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图片欣赏完以后,我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2、品读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诗句)(1)师: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3)师:我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4)师: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5)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6)学生交流完以后,我在这儿又补充了一段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