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陋室铭》知识点A卷一、文学常识: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托物言志。2、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时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二、重点词语1、蕃:(fán)多。2、独:仅。3、盛:大规模。4、予:我。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6、染:沾染。7、濯:洗涤。8、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9、妖:美丽而不端庄。10、亭亭:耸立的样子。11、植:立。12、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3、谓:认为。14、隐逸:隐居的人。15、君子:品德高尚的人。16、鲜:少。17、宜:应当。18、众:多。19、蔓:生枝蔓。20、枝:长枝节。三、翻译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8、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9、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10、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四、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五、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