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面积的教学设计面积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面积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规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具、学具准备: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一、认识面积。1、师:假如老师今天要在班里举行一个涂色比赛,看谁能在相同的时间内最快涂完一张纸?(出示:)你会选择哪一张纸来涂?(小的那张。)师:为什么?(因为它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你们所说的大小指的是哪啊?(学生会指出是纸的面)师: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是)2、师: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封面、桌子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师:刚才我们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桌子面大,书的面小)师:同学们这种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出物体表面大小的方法叫观察法。再来比较一下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面哪个大?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3、出示4个封闭图形、1个不是封闭图形。师:哪个图形和其他图形不一样?师:那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那么它们又有大小吗?(有)师:(板书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西瓜表面的大小就是西瓜的面积;你能像老师一样再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吗?(生说)二、认识面积单位。1、(教师出示3张彩纸,红色、黄色、蓝色)师:小组里任选选择其中的两张彩纸,比比谁大谁小,要求:不能改变彩纸的形状。(小组活动)(1、选红色和黄色:叠在一起,师可以顺势评价,在数学里叫重叠法。2、选黄色和绿色: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用观察法。3、选绿色和红色:重叠但还是比不出谁大谁小。)师:到底谁大谁小?你来猜猜看。(生随意猜)师:红色和黄色比,红色大;黄色和绿色比,绿色大;绿色和红色比,不知道谁大谁小?那怎么办呢?2、师:我们用手里的数学学具来帮助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生活动并汇报)师:有的用,有的用,你更支持哪一种摆法呢?师: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这张纸的面积;这些小○的面积只能说大约是这张纸的面积。3、(一个正方形由9个大正方形组成,另一个正方形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师:哪个面积大?(生猜,然后出示图片)师:为什么9格的图形比16格的要大?师: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的单位。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4、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师: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是多大?(先和老师找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师:用你的尺量一量这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1厘米)(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生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师: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分米是多大?师: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用你的尺量量,验证一下。师:你能不能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生一起比划)师:用你手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师:你觉得1平方米是边长多大的正方形?(1米)师:你先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生比划)小组里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比划一下1平方米。5、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师: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放几本数学书呢?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放书示范)三、巩固认知,应用新知。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四、课后小结。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师:把你的收获带回家,找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分一分数一数”,“移一移数一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高估计能力。2、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