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第一章生态经济学的形成(xíngchéng)与发展第一节生态(shēngtài)经济学的形成二、生态经济学的形成(xíngchéng)过程与发展1、人口(rénkǒu)膨胀//2、全球性气候变化3、臭氧层破坏(pòhuài)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引发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据分析(fēnxī),平流层的臭氧减少10%,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6%-8%,因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到10万到15万人。紫外线的增加会诱发巴塞尔皮肤瘤、鳞状皮肤瘤和恶性黑瘤。臭氧浓度下降10%,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增加26%。怒江(nùjiānɡ)第一湾5、生物(shēngwù)多样性的减少俗名“湟鱼”的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珍贵鱼类,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捕捞过度和生境(shēnɡjìnɡ)恶化等原因,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据统计,目前数量仅为40年前的10%,10年才能长半公斤的青海湖裸鲤,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2004年,青海湖裸鲤被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委员会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深度(shēndù)和广度发展,既是生产力提高的过程,又是生态平衡变化的过程。人类社对各种产品的量、质要求的提高,是生产企业本身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而且还是生态经济的现代化。(2)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xūyào)科学技术是为人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持续获得发展服务的,但由于认识和观念的偏颇,反而助长和推动了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期望,仅仅成了人类器官强化的工具。(3)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同要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gānyù)和改造的力量越来越大,致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工作者都希望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建设生态化的问题,生态学家则认为生态研究必须经济化,才能解决实际问题。(1)社会生产力发展(fāzhǎn)水平(2)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fāzhǎn)水平二、生态经济学的产生(chǎnshēng)和发展2.生态(shēngtài)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Mekenzie)首次把植物生态学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的过程。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应首推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森(RachelCarsen)。她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zhùmíng)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对美国社会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揭示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他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创见性地论述了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从而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对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鲍尔丁的关于地球太空船的思想。他在1966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即将(jíjiāng)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提出者之二——赫尔曼·戴利(HermanDaly),戴利在1974年曾提出稳态经济的思想,其中已经具有生态经济的含义。他的表述是:稳态经济就是稳定的物质财富(人造物)和稳定的人口,每一种都保持同样的选择,需要低的通量水平,即低的出生率等于(děngyú)低的死亡率,低的物质生产率等于(děngyú)低的折旧率,以使人民长寿和物质存量保持高水平。生态(shēngtài)经济学中所公认的观点3、生态(shēngtài)经济学的发展观点相近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生存的蓝图》,是英国著名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为首(wéishǒu)的一些科学家编著的关于开展生态经济研究的世界名著。该书提出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大系统高度综合的角度,改革所谓“后工业社会”设想,以达到“平衡稳定的社会”。这些设想都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发展预测为依据。悲观派为人类社会提出了第二条道路,即人类自我限制增长,其要点:保持人口的动态平衡,让每年的人口出生等于死亡的人口;保持资本拥有量的动态平衡,让每年新增加的投资额等于折旧额;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出的污染物数量。如果从1975年起人口不再增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páifànɡ)减少到1975年的1/4,工业资本从1990年起不再增长,那么未来世界将是一个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世界。乐观派认为,人口、资源、污染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真正属于不确定的问题是:科学技术的实际利弊;美国超工业经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