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匆匆》教学设计《匆匆》人教版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匆匆》人教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匆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难词。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3、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4、体会散文常见写法及语言特点。5、学会“描摹形象阅读法”。6、感受时间的宝贵。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及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以《青春之歌》“太阳下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还会再开,我的青春小鸟飞走不回来……”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青春会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27),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三、朗读感知(一)朗读指导一读课文,准确流畅。文中注释字词,随文纠正。二读课文,准确流畅有感情。忧虑、焦急——惶恐——懊悔——发奋(不甘心)互相评议,学习,改进。三听读课文录音,领会有感情地朗读。四读课文,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二)整体感知1、文体——散文话题——时间人称——“我”——【亲切、自然、真实;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以激起读者的共鸣。】主要表达方式——描写时间匆匆时间本身(匆匆)虚度年华(匆匆)抒情因时间本身(匆匆),而感忧虑、焦急因虚度年华(匆匆),而感惶恐——懊悔发奋(不甘心)2、理清思路,概括各节①写时间一去不复返②写“我”因感悟虚度年华而惶恐③具体描写时间匆匆④写“我”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⑤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中心)3、小结中心思想珍惜时间,建功立业,体现(实现)价值!四、体味语言独立体验,小组交流,全班赏鉴,形成共识。(一)赏鉴形象具体优美有意境的句子1、“燕子去了……”—排比;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2、“但是,聪明……”—设问;表现作者忧虑而焦急的心态;3、“八千多日子……”—比喻;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声无息,年华虚度,却毫无知觉。;4、“太阳他有脚……”—拟人;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5、“吃饭的时候……”—排比;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6、“跨”、“飞”——形象生动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犹如长了脚生出了翅膀7、“过去的日子……”—比喻;生动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影无踪;8、“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反问;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加强感情的抒发;抒发了作者奋发有为,追求事业的情怀。(二)赏鉴有含义的词语1、他们——指代时间;2、去的——过去的时间;来的——将来的时间;去来的中间——现在;3、赤裸裸———前者指人来到世上“一无所有”;后者指人离开世上“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即虚度年华,没有作为。五、反复诵读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并熟读成诵六、小结本文1、语言富于文采。(运用多种修辞;词语准确凝练;善用叠音词)2、情真意切,真实感人。七、“描摹形象阅读法”运用词语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概括的描摹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阅读练习(另见)3、以《“今”》《匆匆》为例,思考分析议论文和抒情散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课题文体表达方式主要内容目的《“今”》议论文议论鲜明阐述观点以理服人《匆匆》散文描写抒情形象描写强烈抒情点明题旨,突出中心以情动人《匆匆》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教学准备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1.学习第1段。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2.学习第2段。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3.学习第3段。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