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如何帮助心怀仇恨的孩子美视国际学校何宏伟从教以来,大多面对成人,对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几乎没考虑过。可到了美视后,与小学生相处了三,竟遇到好几个不同程度的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明显的孤僻、抱怨、偏激。应该怎样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困扰我的一个难题。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成都高新区组办的中学校长培训班,认真聆听了华东师大十几位教授、专家们关于教育教学的讲座,真的受益颇多。其中,桑标教授讲的《面向素质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讲让我豁然开朗,我不仅理解了“心理健康”的内涵,也知道如何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问题,同时还学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已从“生理------医疗”的模式转向了“生理------心里------社会”的模式。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智力状况正常,能正确认识自我;(2)情绪反应恰当,有适度的受挫力和耐力;(3)意志品质良好,对行为有控制能力;(4)人际关系良好,态度积极、乐观;(5)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符合规范,能克服不良行为。事实上,在中小学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我想讲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剑,12岁。一位聪明诚实,自私多疑,态度消极,渴望友情又心怀仇恨的男孩,他尤其讨厌老师和女同学。该生11岁(小学五年级)时转入我班。初来乍到,他上课发言十分积极,但与同学相处很不融洽,主要表现为:自私,冲动,不宽容,不懂得分享。后经老师的引导、帮助和同学们的主动、热情相待。渐渐的,他融入了班集体,可却莫名其妙的与老师作起对来。上课时每问必举手,只要不请他作答,他便立刻发气,唧唧咕咕的骂人,只是还不敢大声骂。对老师常常出言不逊,只要是他不喜欢的老师,他就敢公开谩骂,而他几乎就没有喜欢的老师。对女同学也是如此,他总是用最恶毒的话咒骂女生,理由是女生都不讨厌老师,而且太乖。这一切,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能够帮助他,我加强了与其家长的联系(他就读的是寄宿制学校,一月回家一次。),方得知他有轻微的抑郁症,且从小就有极强的逆反心。我以为对这样的孩子,得付出真爱,并让他感受到。于是,除了在学习上关心他,我更注重在思想上,在生活上关心他。为了维护他的自尊,我从不当众批评他,总是心平气和的与他谈心。为了让他更多、更深的感受到爱,周末我还把他带回家照顾。没想到他非但不懂得感恩,还变本加厉地对抗老师。他公然宣称:最讨厌老师,因为所有老师都是虚伪的。与他谈心,他说老师只会讲大道理;对他好,他说老师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周末带他,他说老师是为了讨好他的家长……他的理论依据是:人不为己天株地灭。为此,我又多次与他的家长联系,可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家总说我最好。我问孩子以前学校的老师对他怎样,家长说,因为他成绩好,老师都很喜欢他。按说孩子的心态应该好,不该讨厌老师呀。为什么他在家里与在学校表现竟如此的不同?为什么他这般口是心非?我再次找他谈话(此外我没有别的办法),想弄清楚个中缘由,他还是那句话:老师是虚伪的,总要给学生讲道理。我说:“你爸爸妈妈可是你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也要给你讲道理的。”他立即打断我的话:“所以我也讨厌他们”。后又在他家长处了解到:这孩子三年级时就故意跟妈妈作对,尽说伤害妈妈的话,气得他妈病倒了。我还了解到该生从上小学开始,就每两年转一次学,其家长解释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以前的老师曾经因为学生不守纪律或成绩不好而大打出手。我静下心来思考:感觉他的家长没能全说实话,总是在有意逃避一些东西,他们无法正视孩子有心理疾病,不愿承认孩子心理不健康,更无法纠正孩子的心理疾病,于是便将孩子送给学校,让老师去管,他们只顾拼命挣钱。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推远了。其实,作为母亲,我能理解孩子父母的做法,但不赞同。其实,作为老师,我真不知道该怎样走进孩子,帮助孩子。现在我明白了: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