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秋天的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3.体味文章意境,激发对自然的兴趣和喜爱。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难点: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最喜欢的季节,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文《秋天的雨》。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解惑后同桌交流;3.教师集中教学生字新词,学生再次齐读课文。4.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再次朗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景物的.优美。1.看看秋的颜色(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出示多媒体投影)(2)这么美的景象,你是如何读的?引导学生读出五彩缤纷。(3)教师范读指导。(配音乐朗读)(学生倾听)(4)学生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个别读,分男女生读)2.闻闻秋的味道(1)引导学生尝试读出秋的味道,老师来闻一闻,是不是真的闻到这种气味。(2)齐读第三自然段。3.听听秋的声音(1)找一找"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中小喇叭吹的是什么?(2)指导学生读。四.巩固提高鼓励学生即时记忆,尝试背诵课文。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说一说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是对自己本课学习成果最好的检测。作业:1.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板书设计:《秋天的雨》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是:1.会认8个生字,指导书写“爽”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3.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过程一、以“雨”引入,激发情感。1、淅沥淅沥的雨从周六到现在,已下了几天了,它留恋着这片土地,不舍离去。让我们想想曾经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2、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这绵绵的秋雨走进课堂,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二、学习生字1、:昨天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生字一定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响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好不好出示生字:凉爽。扇子,扇哪扇哪,(两个扇的读音区别,指导读好多音字。“衣裳,喇叭,钥匙。认读。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师:秋天的雨既清凉又温柔,让我们走进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秋雨是什么样的呢?师读课文2、在文章中,作者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写出了他的感受,把相应的句子画下来。读课文。交流学习成果吧。学生读每个自然段开头一句。看屏幕,这几句话连起来越看越象一首小诗,连起来齐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每句话是每段的意思。)三、深入品读课文(一)感悟秋雨特点。(学习课文第一段)钥匙,很常见,也很神奇,拿它轻轻一转,一扇扇大门就打开了。秋天的雨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他为我们打开了什么呢?读一读课文,同学们感受一下,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感悟“五彩缤纷”。(学习课文第二段)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1)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2)师问: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都给谁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课件。2、重点体会,指导美读。现在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先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1)学生轻声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2)反馈: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多媒体显示相应句子及画面.师分别作朗读指导。(比喻、拟人,“频频点头”意思。)3、读得真美,能不看书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