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拉萨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精品资料(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第一章总则第1条修编目的贯彻落实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促进拉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拉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有效指导拉萨中心城市科学发展。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结合拉萨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拉萨社会和谐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拉萨建设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市。第3条规划原则1、保障生态遵循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拉萨市情,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模式和发展规模。2、保护文化加强对拉萨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系统整理,有效保护拉萨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塑造体现拉萨特色的现代文化。3、保持特色保持并传承拉萨自然与人文相交融、传统与现代相辉映的高原城市特色。4、健康发展利用良好的发展条件,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拉萨对西藏自治区的带动作用。第4条修编重点1、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恢复按照保护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针对拉萨的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科学确定拉萨产业发展方向和城镇发展模式。2、充分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保护好拉萨悠久丰厚、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协调好保护与永续利用的关系,更好地为拉萨的科学和谐发展服务。3、综合确定城市景观的控制与引导分析不同城市活动的群体行为特征,与城市功能结构有机结合,从有利于展示特色景观、保护传统风貌的角度出发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彰显城市个性,强化拉萨城市特色。4、深入研究交通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发挥交通对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促进与引导作用,构筑适应城市空间形态、符合拉萨特色需求的绿色、节约型综合交通体系。5、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的供给与布局在综合分析城市生态适宜性和统筹相关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集约利用城市发展空间。第5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中发[2005]12号)4、《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5、《拉萨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6、《关于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7]103号)第6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1年,其中:近期:2007年--2021年,远期:2021年--2021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第7条规划范围1、市域包括城关区、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曲水县、尼木县、当雄县和林周县在内的1区7县,总面积约29612平方公里。2、规划区包括城关区全部,堆龙德庆县的东嘎镇、乃琼镇、柳梧乡和羊达乡4个乡镇,曲水县的聂当乡,拉贡公路西侧1公里至新拉贡公路东侧1公里之间地带,总面积约1480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北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东至城关区与达孜县边界,西至羊达乡,南至堆龙德庆县与曲水县边界,北至娘热沟和夺底沟,包括城关区冲赛康、八廓、吉日、吉崩岗、札细、公德林、嘎玛贡桑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纳金乡的全部,娘热乡、夺底乡、蔡公堂乡的局部,堆龙德庆县东嘎镇、乃琼镇、柳梧乡、羊达乡的局部,总面积约286平方公里。第二章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一节发展目标第8条综合目标稳步推进拉萨旅游和经贸领域的开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21年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期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新拉萨。第9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第10条城市发展目标1、城市定位生态拉萨----山青水碧天蓝城靓的高原生态绿城人文拉萨----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拉萨----景观独特风光旖旎的国际旅游胜地现代拉萨----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现代繁荣都市2、城市建设目标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第二节发展策略第11条经济发展策略1、突出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和龙头作用,发挥拉萨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延伸旅游业产业链,带动现代服务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2、针对拉萨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有选择地发展优势资源加工业和民族传统手工业,适度引入综合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色工业项目,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推广农业新科技,合理依托旅游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提高农牧业产出效率,促进农牧民增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