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亡羊补牢》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亡羊补牢》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亡羊补牢》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课前准备】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2、学生:收集寓言。【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二、感知全文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理解课文1、第一自然段:⑴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⑵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⑶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2、第二、三、四自然段:⑴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⑵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⑶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3、第五自然段:⑴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⑵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六、作业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二、感知大意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三、熟读自悟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朋友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在南边马跑得快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板书)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四、总结寓意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五、学习生字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六、拓展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板书设计】亡羊补牢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有错─→就改─→不算晚《亡羊补牢》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结构,并能给生字组词,理解含义。2、理解本课词语的含义,并能用词语造句。3、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含义,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重点句型:过程与方法:1、借助图片字词典及教材,学习每个生字词语的读音及含义。练习使用工具书,提高自学能力。2、通过对词语的学习,学习并理解课文。3、学习重点句型,练习造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主动学习的兴趣。2、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语的读音结构偏旁,并会组词。2、理解词语含义,能用词语造句,并能实际运用重点句型。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心思想。4、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堵、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5、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教学难点:1、理解词语含义,并能实际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示范例举法,练习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文一(词语、生字)课型:词语课、生字课课时目标:1、掌握生字词语结构、偏旁及含义。2、能为词语造句,并能实际运用。教学过程:导入:谈话,提问方式导入新课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