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4.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二、探究新知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比例的应用)(一)教学例1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1、学生读题。2、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独立解答。(归一法、倍比法)3、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1)出示问题,学生思考:①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②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③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2)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相等吗?(3)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列出等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140:2=x:5x=140×5÷2x=350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4)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4.变式练习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二)教学例2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学生尝试解答。4.变式练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三、课堂小结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2)用边长是15厘米的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只需要多少块?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4、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的内容“比的应用”。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设计理念:《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比的意义,通过计算解决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