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概述孙思邈:药王,绘制了中医针灸穴位图,著有《千金药方》1、文化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12、医学基础:长期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身体出现疼痛,缓解手法有:揉、捏、拿古代称为→推窍成人称为→按摩医院施术→推拿小儿施术→小儿推拿婴儿施术→婴儿抚触石头,硌→砭石疗法(针灸的前身)刺破出血→放血/泄血疗法以针施术→针灸(银针、金针、不锈钢针等)3、哲学基础: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中医非药物理疗法:放血疗法:头疼时在耳尖找青筋暴露的地方用针刺激,精气:自然空气,阴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五行:金木水火共同特征:均不可量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的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讲的是:整体观、自然观、五行观。大能医国,小能医人。1、结构上——不可分割2、功能上——相互协调23、病理上——相互影响例如:①脾胃失和——肚子不饿,吃不下脾开窍于口,脾不好,吃不下②肝郁化火——肝主疏泄,瘀滞导致血虚,烦躁易怒,肝火上行,引发头痛③生气——怒伤肝,会导致,睡眠不好,心脏疾病,头疼,脑血栓等。4、诊疗上——察外知内①面色发黄,干黄→脾胃失和②走路乱颤→喘→易出汗、常吐痰胖气虚脾湿脾——主化水,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起润华作用。5、治疗上——着眼全局脾胃不和是想吃吃不下的状况,属痰湿体质。(西瓜型体)二、整体观念:人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环境: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变化、地理区域变化人与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信仰、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三、辩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1、辩证: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①望:看脸色,看精神状态②闻:听声音,是洪亮,还是无力,说话是否胡言乱语③问:询问病症、时间、生活及饮食习惯等3④切:按,把脉,查脉象,感受肌肉是紧致有力,还是松弛无力2、论治:确定治疗原则,方法手段,及选用方药。例如:因:身体发胖位:脾,思则伤脾性:虚证势:生病的程度,自己前来?家人搀扶而来?手法:按摩顺时针:轻、柔、缓慢、温暖,温热,为补逆时针:重、快、急,为泄方法:膻中,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产后容易出现:产后气血不足、产后抑郁、产后生气产生的淤阻面色发黄,无奶,加强脾胃,补气血面色萎黄,肌肉消退的人爱吐口水,属于脾虚(唾液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肾功能越强,骨质越好,耳力越好,虚则补之。心火能造成口腔糜烂,热手搓脚心,用手握拳眼摩擦后腰肾穴,补肾水,去心火。中医基础理论心血不足,空荡荡的,记不住东西,四肢乏力,多吃红色食物,入心,补肝,用手搓两肋至发热。中医学与哲学《精气学》1、认为宇宙万物是精气构成,宇宙万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由精气的作用所化生。42、《素问》“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3、《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为生,散则为死。”4、精气的运动变化——气机与气化:升,降,出,入5、《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升,四时之法成,天地和气,命之曰人”四时:即四季《阴阳学》1、《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3、《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然其要一也。”阳:上升、运动、明亮、温暖为单数如1、3、5、7、9阴:下降、黑暗、内向、寒凉为双数如2、4、6、8、10阴阳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中医基础理论2、阴阳互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阴阳太极乃风水宝地阴阳在体内分布:5阳:1、上为阳2、气为阳气虚:呼吸气短,声音低微,胸闷不舒,咳吐无力,小便无力,脉象细弱,①脏器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②气血散行:月经量过多,出血不止,自汗盗汗③直接刺激腧穴: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膻中,神阙,中脘,百会④补气中药:人参,黄芪,龙眼肉3、体表为阳4、背为阳5、四肢外侧6、六腑为阳7、经络: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阳虚:发胖、气短、易出汗阴:1、下为阴中医基础理论2、血为阴血是滋润和营养人体的物质,血虚会导致人体脏腑组织的滋润和营养性下降,从而出现各种症状。①黄,面色萎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