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全管理一、判断题1、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属于行业管理的范畴。(×)2、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3、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4、我国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安全”的原则。(√)5、煤矿对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实施保密制度。(×)6、所谓的“预防为主“,就是要在事故发生后进行事故调查,查找原因、制定防范措施。(×)7,实行煤矿安全监察制度,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依法治理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8、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应党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9、离开特种作业岗位3个月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试,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10、安全生产“三违”指的是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操作规程。(×)11、煤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他人财产损失的,应由矿长本人承担赔偿责任。(×)12、法律责任是指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或称否定性的)法律后果。(√)13、煤炭资源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地表或者地下的煤炭资源的所有权,因其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14、在同一开采范围内不得重复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15、对不执行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16、煤矿不得因从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17、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18、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可以根据生产情况进行处理。(×)19、煤矿在领取安全兰产许可证后,仍然应当时刻注意保持安全生产条件,而不得降低安全生产条件。(√)20、煤矿监察工作应当以处罚为主,发现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惩处。(×)21、设置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生产管理人员,是企业取得安全许可证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之一。(×)22、参加医疗保险,是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必须具各的安全生产条件之一。(×)23、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是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之一。(√)24,参加养老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是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必须具各的,安全生产条件之一。(×)25、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从业人员有权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如实告之,不得隐瞒和欺骗。(√)26、任何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27、根据《煤矿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应当使从业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包括:入井需知、通风系统、报警系统和安全指示标志。(×)28、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建立培训档案,详细、准确记录培训考核情况。(√)29、矿山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对验收结果负责。(×)3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新进从业人员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新上岗从业人员,进行厂、车间、岗位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在岗的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安全生产再教育和再培训。非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31、根据《煤矿重大安全隐患认定办法(试行)》之规定:被列人国家应予淘汰的煤矿机电设备和工艺目录的产品或工艺,超过规定期限仍在使用的,属于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32、据根《煤矿重大安全隐患认定办法(试行)》之规定: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薄煤层除外)矿井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的,不属于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33、煤矿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组织职工发现和排除隐患。煤矿主要负责人应当每月组织一次由相关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34、煤矿企业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发现存在重大隐患,要立即停止供电,并向煤矿主要负责人报告。(×)35、一般隐患由煤矿主要负责人指定隐患整改责任人,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二、选择题1、“安全第一、预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