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2个人课堂教学素质分析--《力和运动》复习课张小武周三第一节进行了《运动和力》的复习,本节课我认真分析和总结了这章内容:一、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情况看:从教材和课程标准来看对知识点讲解是透彻的,但内容的抽象性,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力学是力的基础部分,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认识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内容抽象,且与生活现象不易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常识往往与理论知识相抵触。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实验是不能呈现结论的,而是在实验基础上经想象推导出来的,与生活脱节,学生单靠想象难以理解。再如惯性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都存在着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抵触的情况,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技能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能的培养上基本做到了一下几点:(1)学生先学教师后教,(2)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将自己的想法清晰而流畅的表达出来与学生思考过的东西进行对比,(3)提供相同问题重现的机会,使学生亲自操作从而掌握技能。可能是由于课时的紧张或者是对初中整体知识体系把握不到位,以致在提供相同知识在不同情境重现上显得不是很系统。二、从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来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重要是还是让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方法的掌握不是可以直接传授的,而是需要体验获得的,所以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方法的传授主要设计一些相应的物理情境,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然后展现我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学情的调查发现还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在重现多次后我没有能够对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以致学生不重视方法的学习,过多的注重知识的接受,(2)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重力、摩擦力、惯性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现象随处可见,讲解时有一种模式:如力的三要素,举生活中的现象,想象假如没有这些力或惯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等,学生在单独讲授时举例情况很好,但混在一起现象就混淆了,。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来看:对物理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完全取决于对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所以我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强学生有趣素材的收集,二是简化物理模型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不足之处是实验设置过少,学生动手感受物理过程过少,提供能够使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过少。四、从教学设计思想和理念来看学习是学生个体自我构建、储存和运用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完成。正是基于这样的学习观和教学理念,我在学生学的环节上首先设计学生自学的环节,基本上每一节内容在上新课之前都会布置一些形式多样的任务,基本都是要求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检查。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加深切的让我感受到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角,教师无论再怎么厉害学生学不会一切都是白说,而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教师老是抱怨学生笨或者学生懒惰,而问题大多还是出在教师的学习观。但是我同时也发现自己平时教学设计环节的不足(1)学生之间的互教的机会提供过少,这样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合理的鼓励,主要还是因为以前担心学生在讨论时不遵守纪律,其实教师首先应该放得开的,并且讨论时间点的选择是关键;(2)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还不够,其实学生动手的时间越长,教师讲解需要的时间就可以更少。其实总时间是没有变化的(3)小组合作探究。五、从教法和学法指导看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我基本上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尝试新的教法。采用最多的方式还是讲解、实验和练习法,而这样明显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单一,以致学习效率不高,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持续性。所以在教法上应该更加注重教法的多样性组合,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教法去教授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法指导上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像在上面提到的而恰好前面的教学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培养,课堂上没有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引导。总之,第一轮复习阶段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纲扣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一阶段应按教材顺序归纳知识点,讲透知识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同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过关,并通过配套练习、复习检测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