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5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5页XX县区道路交通发展对策研究我国大中城市的居民已经为城市交通问题深感烦恼。道路拥挤,交通秩序混乱,居民出行时间过长,道路建设速度跟不上机动车车辆增加的速度,市中心地区停车场地不足,等等。展望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将不断扩大,居民出行次数和机动车拥有量将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交通的合理发展模式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城市交通的畅通、便捷和安全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尽早研究,科学规划,以赢得战略上的主动。一、我国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结合、相互反馈做得不够。交通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放在道路网络上,对影响交通发展的政策因素考虑不足,造成在规划实施中对于政策的变化无所适应,规划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应变能力。2.城市交通政策和法规制定相对滞后,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由于在城市交通行业管理体制上的分割,使得交通政策和法规缺乏应有的协调,难以对交通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快速反应,错过了解决交通问题的大好时机。这种状态还造成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法规往往从某一部门主管的渠道制定,对于关系到交通综合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无人系统地进行研究。3.道路容量不足虽然道路建设不断增加,但交通拥挤没有明显缓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车辆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增长的速度,并且大多数新增道路均在市区边缘和XX县区,市中心区的交通仍然处于紧张状况。4.交通方式结构不合理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自行车等个体交通方式的出行比重较大。例如XX市公交出行比重1986年为19.2%、1997年降为8.2%,自行车出行比重1986年为44.1%、1997年升为57.9%,摩托车出行比重1986年为0.3%、1997年升为2.2%。根据1999年对XX县区区居民通勤方式的抽样调查,乘单位班车上下班的居民占17%,乘公交车的占13%,乘小汽车的占2%,骑摩托车的占21%,骑自行车的占36%,步行的占11%。步行和公交的比例太低,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比例太高,交通方式结构不太合理。二、XX县区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和特征分析XX县区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由于XX县区是新建城市,又紧邻XX市区,因此,XX县区道路交通还有如下特征:(1)XX县区区是正在建设中的XX县区,公建、居住、公用等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不少居民工作单位在XX县区区,但居住地却仍在XX市区,早晨从XX市区至XX县区区上班,下午则从XX县区区到XX市区居住,是典型的潮汐交通。(2)XX县区区公交才刚刚起步,与XX市区公交的衔接还很不完善,居民的公交出行比重低,目前主要依靠单位班车,运营成本较高。由于用地布局较分散,设施配套不全,致使步行出行不方便,居民的步行出行比重非常低。(3)与XX市区交通的衔接还需进一步改进,XX县区区对外交通大多要穿过XX市区,XX市区的对外交通也有一部分要经过XX县区区,对XX市区、XX县区区的干扰都较大,对外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便捷。(4)主干路系统已基本形成,但与之配套的次干路、支路系统尚不完善,路网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停车场数量少、面积不足。三、XX县区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城市化的挑战“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对城市化的观念变化起到了催化作用”。XX县区所处的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且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XX县区域城市化水平近十年来以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XX县区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更为迅速,据预测,XX县区区城市人口将由1998年的13万人增至2020年的28万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XX县区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交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高效、新型的城市交通系统。2.机动化的挑战1998年武进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19.8万辆,近十年来,机动车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8%。随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出行者将面临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内汽车市场;同时加入wto后,又将面对世界上一个个成熟的现代跨国汽车产业集团。在XX县区,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将加快,机动化水平将迅速发展,这将必然对城市交通产生深刻的影响。3.市场化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这种转变对城市交通供求关系、政府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下,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线路的选择除考虑时间性、舒适性、方便性和灵活性外,还会将交通运营的成本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必须利用市场经济机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