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论职业教育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有效的职业教育的模式,既是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本文从引导公民建立一种正确的成才观、转变教育思想、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到总结产学结合模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问题。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致使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将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提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年,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些都说明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紧迫性,要意识到这一切,首先要大众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社会意识氛围。一、职业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引导公民建立一种正确的成才观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史的国家,官本位的思想严重,人们对“人才”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不能不说有异曲同工之处,金榜题名者,便是光宗耀祖之人。但今天的中国正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社会化的大生产带来了分丁的细化,新的职业不断诞生,我们对职业的观念、对人才的观念也该改变了。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已经足以道出职业的多样性和平等性,道出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有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很多职业却不一定。但我国今天的“高职”发展给人一种感觉,是国家为了摆脱升学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开展的“二流教育”,并且长期积淀下来的“轻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因而需要树立新型人才观和教育观,让社会形成两个共识: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同样是宝贵的人力资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类型不同而已。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工艺、尊重工人的社会风气;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让孩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很实用,眼下“大学生就业难,职校生却供不应求”的事实,就是有力的证明,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有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继续深造的渠道越来越宽,职业教育在一个人终身职业生涯中有不可替代作用。二、职业教育的改革,其次要求我们反思高职教育现状,转变教育思想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总体上还是学科型模式,即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课程设置上是三段式: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演示实验为主,实训实习不是真实岗位上的劳动,而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或模仿,与真实的劳动始终隔离;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与理论教学脱节。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丁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技能型的人才不是课堂“灌”出来的,而是经过实际训练打造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但堂教学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和标志。凶此应转变教育思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职教育模式。三、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做好产学结合1.准确定位,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研究需求,了解需求,适应需求,为需求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所在。这里所讲的需求既有人才培养数量方面的,也有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既有教学内容方面的,也有教学方式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的,也有人才自身的;既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努力做到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服务,树立“你的需求就是我的任务”的理念。从地理位置来讲,职业技术学院属地方院校,其兴办应造福一方,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此,就要求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工作中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理念,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走产学结合之路,力求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产、管理中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合理定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