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3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3页掀起教科研的盖头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教书育人的场所,还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一时间,教科研成为炙手可热的山芋,各种层次的观摩课、各路专家引领讲座层出不穷;冠名国家级或省级课题招摇过市,不问青红皂白校校跟进,人人参与;所谓的科研成果犹如漫山遍野的荠菜花。透视这沸沸扬扬、轰轰烈烈的表象背后,不免让人心中顿生一丝困惑和焦虑。沦落失群的“孤鹰”。一些地方,由于教科研囿于表面,抓得不够扎实,致使不少教师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教科研的理解存在偏颇:教育科学研究,那是专家和教研员份内的事,普通教师瞎操什么心,种好自己的半亩三分地足够也。你搞教科研,你取得成绩,你就是想风头的“墙头草”,必将被冠以“另类”予以打击。久而久之,干劲没了、热情也退了,回归到大众,便平安无事,皆大欢喜。教科研为何在基层如此举步维艰,追溯根源,还是我们的管理层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人文化的管理。装点门面的“招牌”。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但反观一些一线学校的做法却令人担忧,不是在触手可及的操作层面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探索和研究,而是把目光盯在熠光夺目的“铜招牌”——xx专家课题立项研究、xx课改实验基地等;不惜重金参加课题成果和优秀实验学校评选等。个中的利益好处谁都心知肚明,所有的这些都是年度考核学校的“重磅炸弹”,谁也不能怠慢;特别是在生源大战的今天,它更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招牌”。殊不知,虚假的、不着边际的假研究、假学习、贴标签,终将害人害己,必将会把学校的那块招牌给砸了。戏弄文字的“学术垃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谁也不会怀疑、迷惑,但极具功利和诱惑的教科研谁也无法拒绝。逼迫于职称、升迁的压力,许多教师不得不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论文和课题上,从开始的“浆糊加剪刀”发展到现在的“复制加粘贴”,鼠标点点,一篇篇四平八稳的论文便大事告成,有的居然还获得国家级某某大奖。我们身边不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他们制造了无数毫无价值的“学术垃圾”。这种扭曲教科研的本质的做法,似乎还有蔓延之势。这种将教书育人的本质束之高阁的行为,难道不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攫取名利的“金矿”。新课程一路蹒跚走来,它犹如富得冒油的蛋糕,谁不会对它垂涎三尺。专家之称为专家,他比一般人有先知先觉,他们善于抓着了一般人没有抓着的机遇,著书立说、巡回讲座,随之而来便是闪亮的头衔、较高的职称和可观的薪水,俨然成为教育中的“贵族”。依靠一两节课一炮打响的名师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到处“走穴”讲学,翻版着专家的理论。我们周围也不乏存在“苦心经营”“疏通关结”者,依靠一节县级公开课和几篇豆腐块换来一个“教学能手”的头衔,这可是终生受益的。此类现象还可以列举很多,教育领域内急功近利现象的大肆横行,使教育科研也无例外地迷失了方向。(作者单位:江苏xx市新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