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绝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绝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积累咏春的诗句。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教学准备:录音带、课文插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些古诗。二、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知晓眠闻落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晓、闻、眠、落、三、朗读指导。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四、扩展活动。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第二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二、初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三、学习本课生字。1.自学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丽泥沙暖(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四、指导朗读,背诵。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五、总结课文。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春风花草、冻土、燕子鸳鸯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热爱春天的感情《绝句》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教学过程:一、回忆背诵导入1.背诵《望庐山瀑布》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二、自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3.齐读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1)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2.边读边想像: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5.朗读体现(2)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5、朗读体现6、试着背诵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五、指导写字六、教学反思: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